1955年,解放军进行授衔仪式,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则观望,在香港生活的张发奎就是观望者。
张发奎发现,共和国将帅中,有5位元帅和6名大将曾跟过他,听过他的指挥。而此时早已今非昔比,他们成了开国功勋,自己却什么也不是。
张发奎不由得感慨、悔恨道:“跟错了人,不然的话,我或许也有一番作为,也是元帅之一!”

张发奎真的领导过这么多的将帅?那又为何沦落到此般地步?
人才济济的部队尽管张发奎后来做过国民党的陆军总司令,但他的高光时刻,是在北伐时期。
北伐开始后,张发奎出任革命军第十二师师长,率部与叶挺独立团、第十师,共同进攻吴佩孚部队。
他们连战连捷,攻克醴陵、平江、武昌等,又和第七军共同打九江,直逼南昌,后才转回武汉。
1927年初,张发奎因功得到提拔,成为第四军的军长。第四军在他的领导下,荣获“铁军”称号。叶挺的部队也归第四军管,他在同年6月升副军长。

抗战爆发后,叶挺整合南方游击队,组建“四军”(也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为与原四军区分,故加一个“新”字,称“新四军”。
成为军长不久,张发奎再一次被提拔,出任二方面军的总指挥。二方面军下辖三个军,分别是第四军、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
为什么特别介绍二方面军呢?因为,八一起义的主力部队,就是来自这里。
可以说,张发奎的身边有许多我党高级将领,有的后来成了开国功勋,比如叶剑英、贺龙、徐向前、林彪、陈毅等5位元帅,以及粟裕、徐海东、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谭政等6位大将。
叶剑英没有在二方面军里任职,但却是张发奎的幕僚长;贺龙职务很高,担任二十军军长;陈毅,林彪、粟裕等在当时的地位并不显眼,还是基层官兵。
蒋介石发动政变后,二方面军的一些共产党员开始遭到迫害,不久又爆发“宁汉合流”,中国共产党来到了十字路口,张发奎个人也来到了十字路口。

该往哪个方向走?张发奎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他未来的发展和命运。
命运的分岔口宁汉分流时,张发奎站在了汪精卫一边,一起谴责蒋介石。“宁汉合流”后,汪精卫像蒋介石一样对待中共,张发奎没有跟汪精卫翻脸,但因部下有许多中共党员,对“清共”一事不感兴趣。
1927年8月1日,叶挺、贺龙分别率领的二方面军第四军、第二十军来到南昌,与朱德率领的教官团等共同举行起义,即“八一起义”。

张发奎并没有参与这次起义,也不主动支持,而是听从叶剑英的建议,不主动追击叶挺与贺龙两人,南下去广东同李济深抢地盘。
事情已经相当明显,张发奎有了自己的选择,不跟着共产党走,也不得罪他们,直接干别的事去了。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张发奎两边不得罪,在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来回走。汪精卫成为汉奸后,张发奎停止了摇摆,旗帜鲜明反汪,与蒋介石以及各路军阀等暂时放下个人恩怨,投入到抗战中来。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发奎在集团军、兵团、战区当过一把手,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载入史册的大型战斗。
因功勋卓著,张发奎荣获诸多勋章,有抗日名将的美誉。
解放战争时,张发奎迎来了第2次选择的机会,可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和共产党走到一起。所以,尽管张发奎在1949年成为国军陆军总司令,但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虚职,并无实权和荣誉了。

带着失望,张发奎来到香港,在这里度过余生。
结语张发奎有太多的机会成为新中国元勋,可惜的是,他没有把握这些机会,晚年在香港度日,直到病逝。
如果张发奎抓住这些机会,他会不会也能成为共和国的元帅?这个很难回答,也许会,也许不会。十大元帅中,每个人都是经历了重重考验,都是坚定的革命者,有坚定的信仰,很显然从张发奎的为人处世来看,他很难做到。
对张发奎来说,想想也相当可惜,他的部下曾经有5位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和6位开国大将。尽管那时候有些元帅和大将不怎么显眼,但他们终究还是走到了历史的最前面,成了最炫耀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