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山国是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开疆拓土创建的一个国家。其鼎盛时期包括了今石家庄大部分区域和保定、邢台及衡水市的部分区域,号称“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历经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舋、王籽恣、王尚7代国君,先后建都于保定唐县、定州和平山县三汲乡,成为战国时期五个“千乘之国”之一。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今平山县三汲乡)意外发现五座中山王族墓,揭开了这个历史短暂、遗迹湮没于地下的古国的神秘面纱。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分为上下两个展厅。
第一展厅为古国风貌,分为: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6个单元。

古国风貌
中山三器(两个是镇馆之宝)
1977年,中山王舋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国都和王室世系等重要信息,称为中山三器,这三件青铜器是中山王舋铜方壶(镇馆之宝)、铁足铜鼎(复制品 镇馆之宝)、铜圆壶。

中山三器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
兽首是四不像,眼睛镶嵌绿松石,嘴巴是流口。匜相当于现在的水龙头,与接水盆配合使用。由年老者仆人高高端起,由年轻者仆人跪着捧盆,共同服侍主人盥洗。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
陶人俑拜山
陶人俑拜山,一个陶人直身跪地,虔诚拱手作揖。前方两组六个陶椎体,意为群山,形象的反应了中山国崇拜山神的风俗。

陶人俑拜山
金戈鐏
鐏为戈柄下端的金属套,纯金制成,装饰两条龙,龙眼镶嵌蓝琉璃,花纹细如毫发,工艺十分精巧。

金戈鐏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镇馆之宝)
中山王舋陵区的建筑规划图,图中标示出了各个建筑的长度和间距,比例尺为1:500步,并铸有国王修建陵墓的诏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也是我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建筑图。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第二展厅为王室宝藏,分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3个单元。

王室宝藏
青铜器分为礼器、食器、酒器、水器、屏风小账构件、日用杂器、灯具、乐器、器具构件等。

食器组之一
铜山字形器
仪仗礼器一共11件,反应了中山国崇山的习俗,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出土时还残留朽木,是中山国特有的青铜器样式。

铜山字形器
细孔流铜鼎
文物孤品,造型独特。鼎腹上有十个细孔组成的流,倒汤时起过滤作用,出土时鼎底部还有结晶状的肉羹。

细孔流铜鼎
错银镶金牺尊
中山成公墓出土,盛酒器,兽口为流,双眼镶嵌绿松石。脖颈处有镶金项圈,通体错银。背上有一个曲颈回首叼啄背上羽毛的天鹅做成的盖钮。

错银镶金牺尊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镇馆之宝)
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中间的插座造型为猛虎噬鹿,身躯自然扭曲,口中撕咬小鹿,一足抬起,鹿足尚未进入虎口,支撑地面,无力地挣扎,造型生动。勾勒出战国群雄逐鹿中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镇馆之宝)
案是古代的小桌,案面早已朽毁不存。方案的底部由四只卧地梅花鹿承托圆形铜圈底盘,底盘上昂首四条双尾双翼的神龙,龙尾连接四只展翅欲飞的凤鸟。龙头分别托起一件挑檐式斗拱,再由四个斗拱托起案框。这件结构巧妙、造型复杂的方案座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斗拱应用实例。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错银铜双翼神兽
神兽为镇席器物,怒目圆睁,昂首向左,仿佛在大声咆哮。两翼直指长空,充满力量。是河北博物院门前两座雕像的原型。

错银铜双翼神兽
银首人俑铜灯(镇馆之宝)
灯的主要造型是一个耍蛇男子的形象,头饰繁复,长裙曳地,头为银制,眼珠用黑宝石镶嵌。共有三个灯盘,男子的双手各握一条蛇,两条蛇的头部分别顶着一个灯盘,还有一条蛇盘踞在底部灯盘内,蛇头顶住男子左手握着的蛇。灯的整体创意十分巧妙。

银首人俑铜灯
十五连盏铜灯(镇馆之宝)
灯的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十五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灯的原形底座,底座上站着两个男佣抛食向上与上方两只单臂抓树枝,另一臂向下抓取食物的两只猴子相映成趣,树枝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最上方树枝缠绕一条盘龙,整体灯具刻画的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十五连盏铜灯
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
这件器物的具体用途尚不明确,器足为三只周身刻卷云纹的犀牛,与筒身焊接的严丝合缝,显示出中山国高超的制作工艺。

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
陶器中磨光压划纹黑陶是中山国特有的器物,这件鸭形尊,鸭首状流口,鸭尾状器柄,鸭蹼状器足,刻画出鸭子的蹒跚之态。

磨光压划纹黑陶鸭形尊
玉石器有随葬铭器也有实用器物。

玉石器组之一
小玉人
随葬女人俑,梳牛角形发髻,着圆领窄袖束腰长袍,袍子上饰有花格纹,是战国时期鲜虞人特有的发型和服饰。

小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