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大会在杭州举行,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主办,由浙江大学承办。为提升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在鲁班绿智数字智能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电气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机械系青年教师刘余积极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届会议主题为“迎接智能时代,创新工程教育”。会议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产出的毕业设计组织与评价、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交流、机械制造类课程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院士带来了主旨报告《面向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一些探索》。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超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杨院士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发展经济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和支撑,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则需要面向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作出主动思考和变化,正面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其中,杨院士对比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的不同,得出AI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分享了“从AI for Science/Engineering 到 AI for Education”的创新观点,以具体的科研课题的突破,说明了新质生产力对AI发展的需求、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等。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院士带来了主旨报告《智能时代工程教育转型与发展的探讨》。顾院士提到,目前我们正处于从数字时代向智能时代过渡期间,社会终将全面进入智能时代,迎来更高水平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天津大学为适应时代发展,以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等,提出了“新工科天大方案”。在此方案中,其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全面培养”,以“注重品格塑造”、“新文理教育”、“个性化专业培养”、“多学科工程教育”为核心培育模式。其中,对于建设新工科适应性融合创新,顾院士指出,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对技能要求进行转型、认知到职业角色的变化、认知到软技能的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变化。要提高工程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应从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出发,对课程进行短周期与适应性迭代,如增加新技术等方向选修课,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解决真实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需求变化。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汪家道教授带来了主旨报告《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与装备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汪教授提到,智能化是推进制造与装备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关键。指出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学科与专业,学科应具有稳定性、正统性。专业是职业的分工,应具有原创性。并分享了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即“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念,以及清华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实践。
此外,在会议第三分论坛: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交流(本科组)中,重庆大学教授刘飞、浙江科技大学教授李其明、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赵荣丽、天津大学副教授宋康、浙江大学教授沈洪垚、华中科技大学工创中心智能制造实验室主任李萍萍、天津大学副教授郑慧江等共计12位专家学者,也分别就产教融合、一流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工程认证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及机械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本次论坛不仅为各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关于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教师表示,将把此次论坛的收获转化为实际教学中的动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机械类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刘余/图文 传媒中心 杨钦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