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渗透?我国军工研究院出现内鬼,被抓时人赃俱获,作案过程曝光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5-04-17 02:52:49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估息。

2025 年 4 月 12 日,国家安全部公布了一起让人震惊的案件,一下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事情发生在某个军工研究院,里面有个叫卫某的网络管理员,他竟然向境外势力出卖了 1000 多份涉密文件。

而在卫某的供述中,之所以找上他,只是因为在单位附近公园里的一场偶遇……

被策反的经过

卫某刚到单位工作的时候,经常因为工作上出点差错被领导批评。

他本身性格就比较孤僻,跟周围人交流少,时间长了,心里对单位就有了不满的情绪。

而那天,下班之后,在公园散心时,遇到了一个外国男子问路,两人便聊了起来。

之后两人还一起在附近的餐馆一起吃了饭,这名外国人对魏某侃侃而谈国外的世界和优厚待遇。

卫某讲述着自己的经济压力和生活的不顺,两个人惺惺相惜。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表面上热情的 “知心大哥”,实际上是外国驻华使馆的一名间谍。

他花了整整 8 个月的时间,对卫某又是关心又是照顾,一点点突破了卫某的心理防线。

最后,他用高额的报酬诱惑卫某,说服他帮忙窃取国家机密,让原本掌握着涉密信息管理权限的卫某,成了一个为境外势力服务的双面人。

35 岁的卫某在案发时同时干着单位网络管理员和保密员这两个工作,借着工作的便利他开始干坏事。

他用移动硬盘大量复制单位的涉密资料,还偷偷配了领导办公室的钥匙,多次溜进去偷拍文件。

据他供述,手机是间谍提供的,经过特殊改装后,可以自动把照片加密后传到网上。

而且,他甚至在会议室放了小录音机,把核心技术讨论的内容都录了下来。

在差不多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卫某一共向境外出卖了 1000 多份文件。

其中有 6 份是机密级的、536 份是秘密级的,内容包括新型雷达的具体参数、边防哨所的兵力部署等核心秘密。

要是这些情报流到国外,我国在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可能就保不住了,甚至会让在边境守卫的战士面临危险。

天网系统如何锁定隐身人

国安部门能抓住卫某,靠的是三项关键技术。

首先,单位里监控涉密文件的系统发现,他在非工作时间频繁下载文件,行为很不对劲。

其次,办公区的指纹识别系统显示,下班后他的指纹多次出现在办公室,明显不符合规定。

另外,通过手机信号定位发现,他用的专用手机曾 14 次在涉外酒店附近出现,而这些酒店常被境外人员使用。

最终在他家里搜出一个 128G 的加密硬盘,里面存着 1000 多份文件的原始拷贝。

这些被泄露的情报带来的危害特别大。

比如某型反无人机系统的资料泄露后,我国出口的同类型设备不得不紧急修改核心技术,直接造成 3 亿多元的经济损失。

更严重的还是那次,某个涉密场所的安保布局图被泄露,导致整个华北地区 7 个重点单位的安保措施都得重新规划布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填补安全漏洞。

但国家安全专家说,这是近几年技术反制很成功的一个案例。

“天网” 系统汇总了 2.8 亿多个监控摄像头的信息,还结合了出入境记录、银行交易等 138 方面的数据,能精准识别出异常行为。

卫某的落网说明,我国反间谍工作不再只靠人力排查,而是转向科技手段和人力结合的立体防御模式了。

间谍手段升级与制度漏洞

卫某的案子也暴露了涉密单位管理上的不少问题。

他所在的研究院虽然有保密制度,但对 U 盘、移动硬盘这些存储设备的管理基本没严格管起来,涉密电脑也没安装指纹或人脸识别之类的验证系统,很容易被人钻空子。

更需要小心的是,现在间谍的渗透手段不再只是线下接触,而是线上线下结合起来了。

有的境外势力会披着学术交流、商业合作的合法外衣接近目标。

比如之前郝某的案子里,间谍就假装成 “签证官”,用帮办签证的名义骗留学生提供信息。

有的会专门盯着那些工作不顺心、家里有矛盾的人,利用他们的心理弱点下手。

就像卫某,因为工作中经常被批评心里有怨气,就被间谍用关心和钱拉拢了。

从 “要我保密” 到 “我要保密”

案件曝光后,网友评论区掀起热议。

有人痛斥 “判无期便宜他了”,有人呼吁 “涉密岗位应终身追责”。

事实上,我国已通过《反间谍法》修订强化惩戒力度,如卫某因 “主动投靠境外、长期泄密” 被顶格处罚。

但更重要的是,反间谍需全民参与。

北京某小区物业人员通过 12339 平台举报可疑租客,协助破获跨省间谍网络。

外卖骑手接受国安培训,成为特殊区域的 “流动哨兵”。

这些案例印证了国家安全部的呼吁:“国家安全无小事,每个公民都是防线。”

下面这些行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大家平时要多注意。

随手拍工作场所照片发朋友圈,比如办公室、实验室的环境,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敏感信息;

用手机拍摄工作文件,哪怕是觉得 “内容普通、没啥秘密” 的资料,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帮朋友打听单位内部消息,哪怕对方说只要不涉密的内容,但不涉密的边界很难界定,很容易在交流中不小心透露敏感信息;

在处理涉密信息的电脑上插入个人 U 盘、移动硬盘等,这些设备如果之前连过互联网,可能已经被植入病毒,一旦接入涉密电脑,就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

另外,现在间谍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尤其是借助技术伪装的陷阱,需要特别警惕。

连接陌生的免费 WiFi,特别是那种名字像 “单位内网”“XX 办公室免费网络” 的热点,很可能是间谍设置的陷阱,一旦连接,手机或电脑里的信息就可能被监听或窃取。

扫描陌生的二维码,比如路边的 “问卷调查”“免费领礼品” 二维码,扫进去后可能会要求授权访问通讯录、相册等权限,实际上是在偷偷收集个人信息甚至单位信息。

结语

卫某的案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楚看到现在反间谍斗争的形势有多严峻。

过去间谍可能靠直接接触搞破坏,现在他们更多通过数据和技术手段偷偷渗透。

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既要用 “天网” 系统封堵技术漏洞,也要用《反间谍法》强化法律震慑,更要用全民意识织密社会防线。

正如国家安全部所言:“反间谍斗争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战士。”

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些企图窃取国家机密的 “隐身人” 无处遁形,让大国重器在安全的屏障中守护万家灯火。

信息来源: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鲁滨逊每日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