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全环节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白菜豆腐汤包呀 2025-01-09 13:24:49

(一)核心技术

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土壤培肥+深耕或深松+高质量播种+水肥后移+后期控水+叶面喷氮+病虫害综合防治+风险防控+适期收获+单收单贮。

(二)全环节关键技术

1.区域化种植

强筋小麦适宜生态区。

2.规模化种植

推广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

3.规范化耕种

3.1品种选用。

选用适宜在我省强筋小麦生态区种植稳产高产优良品种。

3.2种子和土壤处理。

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地块,进行土壤处理。

3.3深耕机耙配套。

耕深应达到25厘米,耕后耙实耙透,达到地表平整,上虚下实,表层不板结,下层不翘空。

3.4高效精准施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补施硫肥。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磷肥、钾肥和硫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分基肥与追肥两次施用,基肥与追肥比例为5:5或6:4。

3.5适期播种。

一般豫北麦区适播期:半冬性品种10月10~15日;豫中、豫东麦区适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20日。

3.6控制播量。

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当控制播量,一般每亩播量8~10公斤。整地质量差、土壤偏粘地块应适当增加播量。

3.7高效播种。

推广宽幅匀播机、宽窄行播种机等高效复式作业机具,播深3~5厘米,随播镇压或播后镇压。

4.规范化田间管理

4.1.前期管理(出苗~越冬)

(1)化学除草。

冬前是麦田化学除草有利时机,可选用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防除节节麦、雀麦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苯磺隆、溴苯腈和二甲四氯水剂等防除双子叶杂草。防治时间宜选择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气温在10度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进行。

(2)科学灌水。

若冬前降水较少,土壤墒情不足,要浇好分蘖盘根水,促进冬前长大蘖、成壮蘖。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保苗安全越冬。冬灌的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度以上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亩浇水量为40方,禁止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增温保墒。

4.2.中期管理(返青~抽穗)

(1)肥水后移。

在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氮肥,每亩灌溉量以40~50方为宜。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40%~50%左右。但对于早春土壤偏旱且苗情长势偏弱的麦田,灌水施肥可提前至起身期。

(2)防治病虫害。

在返青至抽穗期,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条锈病、红蜘蛛。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防治原则,按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防治,对症适时用药。

(3)预防倒伏。

小麦起身期是预防倒伏的最后关键时期,对整地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开春后要进行镇压,以踏实土壤,促根生长;对长势偏旺的麦田,可在起身初期喷洒化控剂,另外,可采用深中耕断根,控制麦苗过快生长。

(4)预防冻害。

及时浇好拔节水,促穗大粒多,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防御冻害。低温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一旦发生冻害,要落实追肥浇水等补救措施。

4.3.后期管理(抽穗~成熟)

(1)合理灌溉。

干旱年份或缺墒地块在抽穗前后灌溉,保证小麦穗大粒多,每亩灌溉以30-40方为宜,一般不提倡浇灌浆水,严禁浇麦黄水。

(2)防治病虫。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应对赤霉病进行重点防治。小麦齐穗期进行首次防治,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应间隔5天再喷施一次。若喷药后2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同时灌浆期应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黑胚病及蚜虫等,成熟期前20天内停止使用农药。

(3)叶面喷肥。

灌浆期结合病虫害防治,每667m2用尿素1kg和0.2kg磷酸二氢钾对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促进氮素积累与籽粒灌浆。

5.规范化收获与贮藏

抽齐穗后10~20天进行田间去杂,拔除杂草和异作物、异品种植株。机械化收获时按同一品种连续作业,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按单品种晾晒和贮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