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的三个儿女,都有些“不太平”。
从昨天更新的两集剧情来看,首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周蓉了。
01:周蓉的理想爱情“幻灭”周蓉是家里最受宠的女儿,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才情十足。国家恢复高考,她一考,就是响当当的北大。
尽管她在学业上颇有点春风得意,但感情和家庭上,却有些提不上劲了。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她和女儿玥玥的母子关系了。因为分别三四年,让孩子只认郑娟,不认她这个亲妈。
和她睡觉,竟然“认生”。
这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她和冯化成的感情问题了。
在冯化成还是那个备受人追捧的大诗人时,周蓉看向他的眼神,那是满满的崇拜,与道不尽的绵绵温柔。
当初为了冯化成,冒着政治风险与他通信不说。后面更是为了他,放弃了大好的前途不要,偏偏跑去山区奔赴“爱情”。
这一去,就是六七年。
为了爱情,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爱情,不要家人不要前途,这种狂热,一度让人看了想快进,想拍桌子。
但这种狂热劲,却随着俩人的回城,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
当冯化成为了家庭,为了女儿,没有选择诗人该去的作协,而是选择了可以分房的图书馆。
由从前风花雪月、才情十足,不沾染任何烟火气的大诗人,变成了现在洗手作羹汤的居家男人。
一个形而上的诗人,变成了形而下的“俗人”。周蓉的态度,就有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身份转变,会如此影响周蓉的态度?
那是因为周蓉对冯化成的喜欢,是带着“滤镜”的。
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骨子里都崇尚浪漫,崇尚自由,更崇尚才情。
所以,当初的周蓉,能仅仅靠着与冯化成的几封书信,还有对他诗歌的欣赏,就敢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奔赴这场“伟大”爱情。
与其说周蓉喜欢的是“冯化成”这个人,倒不如说,喜欢的是他诗人的这个身份,还有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才情。
这种喜欢,是感性的。
这种喜欢,更是带着“粉丝”视角的滤镜。
当冯化成还是她心里的“大诗人”时,这个滤镜,自然不会褪色。心里的喜欢,自然不会减少分毫。
可如果身份变了呢?
看起来牢不可破的爱情,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了。但诗人“滤镜”的消失,只是周蓉与冯化成爱情幻灭的第一步。
真正“致命”的,暴露在了昨天更新的剧情里。
02:生活的“一地鸡毛”,成了压垮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周蓉、周秉义,还有蔡晓光他们这几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年轻人,还跟以前一样,一有时间就聚在一块闲聊。
他们坐在冯化成单位分来的大房子里聊天,而冯化成呢,却站在过道里,边张罗着饭菜,边听着他们闲聊。
这一堆人都在侃侃而谈,另一个人却被撇下了。不论怎么看,都带着一丝冷落的意思。
本以为,这种“搭配”就已经够离谱了。但接下来周蓉的反应,就更让人大跌眼镜了。
他们谈哲学,谈文学,冯化成插不上嘴。可说到诗歌,冯化成总有立场发表看法了吧?
可冯化成这边话音刚落,周蓉那边的讥讽声就出来了。“人人都说好的诗,偏你要说不好”。
“你这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我们先不说周蓉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公然让冯化成下不来台,有多不合适。
就说冯化成只是发表了几句,自己对时下流行诗歌的合理看法,怎么就是“酸葡萄心理”?
而且人家一个“门内汉”,不比你这个“门外汉”更懂诗?
周蓉的当众拆台,让轻松的聚会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极为尴尬。
一旁的周秉义,眼看妹妹、妹夫正要剑拔弩张了,连忙出来打圆场,笑着问冯化成最近有没有大作。
这不问还好,一问就更坏了。
冯化成的一句生硬的“没有”,就一下子把周秉义的话给堵死了。
周秉义打圆场不成功,蔡晓光连忙“救场”:“那化成肯定是特别忙吧”?
结果蔡晓光的这一问,比周秉义的那一问,还要命。
“不过区图书馆馆长,区区一副科级干部,再忙能忙到哪里去”。
面对冯化成的回答,周秉义不死心,又感慨了一句“化成真不该去图书馆,应该去作协”。
“去图书馆有房,去作协没房”。
“没有房子,那她们娘俩住哪”?
“生存第一啊”。
实际冯化成的这句话并没有错,他现在是个有家庭的人,诗歌不能当饭吃,生存要放在第一位。
可这话里,或多或少,都暴露了一些自怨自艾的意思。毕竟,哪有诗人不想去作协的?
能形而上,谁愿意形而下?
可冯化成的抱怨,非但没惹来周蓉的理解,反倒直接让她“炸毛”了:
“你的意思,就是你为我和玥玥牺牲了”?
冯化成的沉默,就像是默认,让聚会的气氛一下子就降到了冰点。
周蓉的气愤,乍一看像是生气。
实际再仔细琢磨一下,更像是理亏。
如果她自己能“分房”,也轮不到冯化成来牺牲是吧?
而且,冯化成再不济,也真的为这个家付出了。可周蓉呢?孩子放老周家三四年。
放到后面,孩子都不认她了。
就这,她还想要考研,算哪门子亲妈啊?
周蓉和冯化成的这段婚姻,就像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里。冯化成不放下诗人的架子,就无法养活周蓉母女。
可不去作协,去图书馆当官的后果是什么?
是灵感的枯竭。
从前备受推崇的大诗人“江郎才尽”,眼下的诗坛又新人辈出,新诗人多得犹如过江之鲫。
一方面是“老诗人”冯化成的灵感枯竭,一方面又是新人新作品的不断冲击。
这一鲜明对比,加速了周蓉对冯化成的“滤镜”退化。
没了滤镜加持,再加上在北大读了几年书的周蓉,不仅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同时自己,也变得更为优秀。
如此一来,看冯化成,就“挑剔”了许多。
如果说从前周蓉看向冯化成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与情意,那现在就是充满了质疑和不屑。
对这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落差,冯化成恐怕不觉得有什么。
毕竟生活除了诗与远方,还有眼下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
可周蓉“刻薄”的态度,却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冯化成他的“没用”。
像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当众让冯化成下不来台的事情,周蓉肯定不是第一次干。
冯化成为了家庭,牺牲了这么多,心里原本就不快了。
再加上周蓉的不理解、冷漠,冯化成的怨气、不满,只会越来越严重。
冯化成为了周蓉和女儿,丢了诗人的傲气。可周蓉却反过来讥讽他,不如其他诗人有傲气,有才情。
这算什么事?
03:一味让别人“迁就”自己的周蓉,毫无疑问,周蓉是自私的。
她要追求爱情,就牺牲了家人。她要保护爱人,就让家人替自己兜底。
她的爱情,她的自由,她的理想主义,都是建立在家人的牺牲之上。
对家人自私,对冯化成这个爱人,实际也同样自私。
在理想与现实面前,为了家人,冯化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的牺牲,为周蓉母女换来了北京一套房。
周蓉明知道,去作协,才是冯化成最好的选择。但她对冯化成的牺牲,默认了。
冯化成分到了一套房,周蓉也在上大学,那时候的大学生,每个月都有补贴。这种条件下,他们完全有能力把孩子接到身边。
但周蓉还是没有。
她在北京享受着住楼房的乐趣,又在大学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不论是生活还是精神,都得到了极大满足。
她贪婪地想让自己“更进一步”,却完全无视了郑娟和冯化成在背后的付出与牺牲。
或者不能用“无视”,而是说她完全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他们的牺牲。
冯化成的创作困境,她不可能不知道。可她不但没有理解,没有为他作出让步,反倒还反唇相讥。
照这么看,冯化成后面会出轨,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