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肺结节17毫米,自费3万多在北京手术,术后三天正常出院

代天康康 2025-04-06 09:48:36

鲍女士的父亲78岁高龄了,原本年轻时身体底子还不错,但30年前做了肺囊肿的手术,右肺中叶被摘除之后,因为术后恢复不理想,又做了二次手术,大伤元气,身体素质便急转直下,各样的病没少得。

因为鲍女士的父亲多病,鲍女士便很注重每年的体检。在2023年体检时,鲍女士的父亲第一次发现肺部有1厘米的结节,医生建议随访,鲍女士一家人当时并未太过在意。到了2025 年,鲍女士的父亲体检,CT报告显示为多发肺结节,最大的位于左肺尖后段,大小为17×12毫米,且有毛刺分叶现象。

发现结节长大之后,鲍女士一家首先挂了本地三甲医院某位知名医生的号,医生怀疑情况不好,建议住院,说可以边检查边等床位。鲍女士的父亲就重新做了CT,结果没有变化。鲍女士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为求稳妥,还找熟人在其他医院看了片子。

结果其他医生的回复是鲍女士的父亲年纪大了,不建议手术,术后恢复不好可能影响生活质量。这让鲍女士一家瞬间乱了方寸,一时不知道该不该做手术。之后,在寻求治疗办法的过程中,鲍女士听朋友说当地有一位有名的中医治疗肺结节效果很好,朋友的妈妈结节2厘米的结节都通过吃中药变小了。

鲍女士见到那位有名的中医后,中医建议鲍女士父亲吃两个月的药,然后复查CT看情况。然而,对于吃中药,鲍女士心里没底,中药价格也不便宜,就先开了十五天的量,打算一个月一复查。同时,中医大夫初步评估后,认为鲍女士父亲的结节情况也不太乐观。

鲍女士的父亲吃着中药的时候,鲍女士没忘在网上搜集学习相关的知识,结果知道的越多越担心。鲍女士担心如果结节情况真的不好,吃中药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于是,鲍女士挂了北京两位医生的号,想让北京的医生帮忙看看。

鲍女士和老公带着鲍女士父亲的片子和各种检查结果,坐着火车到了北京。到达北京后,鲍女士首先问诊的是一位胸外科医生,医生看了片子后说按经验结节大概率是不好的,鲍女士追问不好的概率是多少,医生说有百分之九十,还说如果老人肺功能允许,最好是手术,其次才是做消融。

看完胸外科医生,鲍女士又到另一家医院的消融科去问诊,消融科两位年轻的医生总体认为那结节还是不好的概率大,同样说如果老人心肺功能很好,还是首推手术,之后再考虑消融,因为手术切除得更干净。

从北京回到家后,鲍女士将情况告知了父亲,想劝父亲做手术,但鲍女士的父亲对手术还是有些抵触,想先吃两个月中药看看再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状态非常好,吃中药后,多年的腰椎管狭窄都不疼了,每天精神头十足,吃饭睡觉都很规律,觉得再挨一刀没有必要。

鲍女士理解父亲的想法,想着之前看的都是外科,外科都主张手术,内科会不会有别的办法呢。于是鲍女士挂了本地医院有名的呼吸内科医生的号,结果呼吸内科的医生同样建议手术,并判断是微浸润腺癌。

听完呼吸内科医生的建议,鲍女士决定让父亲做手术,可老人的工作不好做,鲍女士索性不再隐瞒,让父亲听了看诊时录下的音频,明白了他的病情。鲍女士的父亲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基本接受了事实,不过,他还是有点想先吃中药看看效果。

吃中药快两个星期的时候,鲍女士带父亲去北京某医院看诊。看诊时医生说鲍女士父亲的肾功能不太好,不建议再喝中药,同时对手术做了详细的讲解,解答了鲍女士父亲的所有疑问。看完医生后,鲍女士的父亲很服气,就同意做手术不喝中药了。

手术排期很快,鲍女士和父亲从北京看完诊回家的第三天就接到电话通知住院了。鲍女士都没想到这么快,赶紧订好车票,准备东西,带着父亲去住院。住院后首先做术前检查,检查发鲍女士父亲的甲状腺指标有点低。

手术之前,麻醉医生来谈话,说可以做手术但有风险,也可以调完甲状腺指标再手术。鲍女士一家选择承担风险,好在手术很顺利,三个小时就结束了。术后的第一夜,鲍女士父亲没怎么睡,疼得厉害,第二天早上精神稍好点,但还是疼。

第二天早上医生就给拔了尿管,让鲍女士的父亲下地溜达,防止粘连,还要穿压力袜,防止血栓。第二晚鲍女士的父亲依旧疼得严重,但相比之下其他病房年纪轻一点的患者情况还好一点。第三天早上拔了引流管,拔管后医院就安排出院回家了。

回家后,鲍女士父亲各方面恢复的都不错,但运动就比较少,一方面是鲍女士的父亲年纪大了确实体力不支,另一方面鲍女士父亲的观念还停留在三十年前做肺囊肿手术的时候,觉得术后还得靠养。鲍女士劝父亲多走动,他还不开心,鲍女士也只能依着他了。

最后,鲍女士的父亲做的是亚段切手术,病理结果是浸润性肺腺癌早期,腺泡型,没有侵及脏层胸膜等高危因素,也没有淋巴结转移,医生说不需要后续治疗,鲍女士也就没和父亲说。至于手术费用,鲍女士算了一下,发现异地医保结算后,自费是3万多一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