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从灵魂深处喷涌出来的东西。
——文森特·梵高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认为,人是在社会中努力让自己成长,并成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爱,当一个人在情感上饱受折磨,他会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以这种仁爱的方式善待他人,正是他以前希望人们这样对待他的。
梵高在不断孤独的生命中,奋力地发现美,并用这种美爱着世上每一个普通的生命。
1. 亲情和爱情的折磨——敏锐的观察力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出生在荷兰布拉班特地区津德而特小镇,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宫廷订书工。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夭折,让梵高的妈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从此不再有温暖的爱给梵高和他的弟妹们。父爱的儒雅感染他信宗教,但是亲眼目睹牧师对贫苦大众的无能为力,他逐渐放弃了基督教作为灵魂依托,走出家门。
亲情的缺失,让梵高转向爱情。当他向表姐凯求婚遭到拒绝,被西恩背叛,梵高彻底放弃了爱情,皈依了绘画。
亲情与爱情的不幸,也让梵高热衷于观察事物。心理学家菲莉丝·格里纳克指出,艺术家敏感的感觉中枢系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源于童年的冲突(情感)。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教授艾伯特·J·卢宾也认为视觉的敏感性,是由内心需求的压力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推动的。
“我习惯于非常准确地观察人的外表,以便了解他们真实的精神特质。”
——文森特·梵高
2. 学习和积累
英国小儿心理学家温妮科特对儿童抑郁症的视觉观察显示:这些不幸的孩子的目光会长时间停留在近处的物体上,进而产生巨大的阅读推动力。梵高的确如此。从9岁开始,梵高就酷爱阅读,从《圣经》,到莫泊桑、狄更斯、左拉的小说,济慈的诗歌。除此之外,梵高特别喜欢莫扎特的音乐。他从他们的作品里,看到了灵魂的清澈和大自然的纯洁。
1869年,他在16岁的时候,来到荷兰海牙,跟随伯父森特在古皮尔画商当学徒,有幸参观欧洲各地的美术沙龙和博物馆。伦勃朗、米勒、德拉克洛瓦的画作给他印象颇深。他认为艺术是来帮助普通人点亮生命的,绘画不是对自然简单的复制,而是有所夸大地凸显人的情感。
3. 友情的希冀——灿烂的创造力
1888年2月20日,35岁的梵高离开了林林总总的巴黎,来到了的南法普罗旺斯小镇阿尔勒。这里曾是一座罗马帝国遗留的古城,有他迷恋的鲜艳色彩和明亮光感。更重要的是,高更将在这里与他一起创建画家联盟,探索一些新的绘画。
在愉快地等待高更地日子里,梵高对生活的热爱激发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和着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天才的绘画基础,他画出了最灿烂的人生:
1)扁桃花枝和书
这是梵高的一幅自画像,虽然扁桃花枝离开了树,还是可以倔强地生长。一如梵高自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荷兰,也离开了绘画之都巴黎,在普罗旺斯的阳光下还是可以有新的生命。他把这幅画寄给了他的妹妹,告诉他:艺术应该像植物生长一样自然地发展。

图:玻璃杯里的扁桃花枝和书,1888年2-3月,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2)麦田
统一的色调和偏高的地平线类似科克宁的画作,也类似塞尚的叙事。只是梵高独特的是:农夫劳作的艰辛,纵然骄阳似火。

图:麦田,1888年6月,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3)地中海风光
梵高一直想看海,这次,他终于看见了。“那里并不快活,也不教人悲伤,那里——很美。”梵高在给弟弟的信里写道。

图:地中海风光,1988年6月,收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国立造型艺术博物馆
4)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梵高在普罗旺斯阿尔勒一共创作了7幅向日葵,其中只有两幅有十二朵花,他是根据莫泊桑德小说创作的,希望快活地创作出漂亮地事物。也希望在画中表达像音乐一般安慰人心的东西。

图:花瓶中的十二朵向日葵,1888年8月,收藏于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
5)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梵高效仿左拉和福楼拜,向观众传达了一个充满感觉的夜晚。他没有用真实的颜色,而是借助煤气灯的颜色让事物的亮部变黄,暗部变绿。他是为了表现咖啡座的人的惺忪醉眼和人来人往的欢乐氛围。

图:夜间的露天咖啡座,1888年9月,收藏于达拉斯艺术博物馆
6)罗纳河上的星夜
惠特曼的诗歌中对永恒以及星夜景象的思索,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梵高,惠特曼有一首题为《从正午到星夜》的诗,最后一节为“一个清晰的子夜”,它的末行是“夜,睡眠,和群星”。

图:罗纳河上的星夜,1988年8月,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
4. 友情和亲情的最后两根稻草
梵高在阿尔勒画完生机勃勃的几幅风景和静物画后,高更终于来了。那是梵高到这里的8个月后。除了为梵高画一幅写生的画像,高更没有能为梵高带来希望。高更更偏向自然,画出人物在那一刻的样子。梵高却是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他希望人即使在艰难困苦中,还有生生不息的向往的灵魂。于是,两人分道扬镳,2个月后,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与友情诀别。
之后的日子里,梵高去了精神病院,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画了《多比尼花园》,作为对生活美好最后的眷恋。梵高认为这幅画是他最得意的画作之一,万绿丛中,野花鲜艳地绽放,还有一扇通往外面的门。

图:多比尼花园(小版),1890年6月,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1890年,7月27日,在亲情唯一的依托——弟弟,拒绝陪伴梵高,反而随家人去荷兰旅行期间,梵高走向了麦田,亲情成了最后的稻草。其实弟弟当时经济压力很大,因为客户都不喜欢印象派的绘画,再加上身体不好,梵高不愿意再拖累弟弟,也许是另一种爱的结束。
参考书目:
《世间的陌生人》,【美】艾伯特·J·卢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梵高》,【法】扬·布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1日第一版。纪录片《世界名画-梵高》,CCTV-8
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