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喜欢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大多是这3种人

红毛丹易点 2025-04-11 02:40:43

最近在小区超市遇到件有意思的事。

收银台前,有位老先生买完东西特地对年轻收银员说:"姑娘辛苦了,谢谢你啊。"

这场景让我突然发现,咱们生活里总有些人把"谢谢"当口头禅。

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常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有某些共同特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暖心话题。

教养深入骨髓

记得小时候做错事,家长常会把我们按在椅子上讲道理:"教过你多少次了?帮了忙要说谢谢,这是基本的礼貌。"

等长大后才明白,这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是家庭教育的根基。

上个月参加家长会,看到邻座妈妈教孩子的方式特别实在。

课间发水果时,小朋友接过橘子顺口说了谢谢,家长立刻摸摸他的头:"刚才这句说得真好,帮你的姐姐听了肯定高兴。"

这场景让我想起作家梁晓声说的,教养就是不用别人提醒的好习惯。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教养好的人都具备三个特点:

1. 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比如看到快递员满头大汗会主动道谢)

2. 保持分寸感(就连拒绝推销都客客气气说"不用了谢谢你")

3. 习惯成自然的礼貌(对保洁员和领导说话语气没差别)

某位小学班主任分享过观察:班里习惯说谢谢的孩子,遇到其他同学摔跤会立刻去扶。

这说明发自内心的礼貌不仅表现在嘴上,更会成为下意识的行动。

知恩记恩的本能

邻居张阿姨就是个典型例子。

去年她住院那会儿,帮忙送过两次饭的王奶奶,今年每次遇上张阿姨都会被拽着往家领:"老王快来,刚包的荠菜饺子。"

她总说:"记着人家的好,心里才踏实。"

心理学家跟踪研究发现,常说谢谢的人有个有趣的习惯,他们会在手机记事本里记下别人帮过的小忙。

比如周一同事帮忙带咖啡,周三邻居代收快递这类小事。

正是这种"暖心记账法",让他们更懂得珍惜善意。

其实感恩这件事包含两个层次:

1. 记得事情好的一面(雨天共伞的温暖而非被踩脏的鞋子)

2. 明白这些温暖来自他人(把功劳归于具体的人而非运气)

去年社区组织义工活动就遇到个典型案例。

负责登记的老李每次都认真记录每个参与者信息,活动结束后挨个致谢。

大伙儿都说跟着老李干活特别有劲,其实就是他把每个人的付出都看在眼里。

看人平等的通透

去年单位来了个实习生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这姑娘有个特别的本事,从保洁大姐到总工程师,她和每个人说话都带着真诚的感谢。

有次我开玩笑问她:"怎么对谁都和声细语的?"

她笑着反问:"难道分拣快递的师傅和签合同的客户有什么本质不同吗?"

心理学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在餐厅对服务员说谢谢的人,遇到突发状况时更愿意伸手帮忙。

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背后,其实是尊重他人的三种能力:

1. 对自己友善(不会端着架子硬撑)

2. 能看懂别人的辛苦(知道门卫大叔值夜班不容易)

3. 善于发现生活里的好事(雨天看到晴空就开心)

朋友家的孩子有次让我特别感动。

他每次收外卖都会说谢谢,有次我逗他:"这是人家的工作,为什么要谢啊?"

九岁的小朋友说得很直白:"妈妈说每个认真做事的人都值得被感谢。"

写到这里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研究:

每天说7次以上谢谢的人,遇到糟心事时更容易想起值得感激的瞬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身上总带着股积极的气场。

说到底,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就像随身携带的阳光,既温暖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的路。

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多说几句谢谢,或许会发现生活真的在悄悄变好。

0 阅读:0

红毛丹易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