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童正维与老伴马科)
2025年4月14日22时52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著名演员童正维,不幸因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4月15日,童正维的儿子——著名摄影艺术家、作家马良,在个人社交平台沉痛宣布这一噩耗,并用文字深情怀念母亲。
观众对童正维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她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的“牛大姐”,却是个家喻户晓的角色。
(童正维《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童正维演技精湛,在荧屏上塑造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婆婆妈妈形象。除了《编辑部的故事》,童正维还出演了《摩登家庭》《大宋提刑官》《窦娥冤》《好好过日子》《月嫂》《从头再来》《新编辑部的故事》等一系列影视佳作。
童正维的丈夫马科是上海京剧院的著名导演,执导了《海港》《智取威虎山》《盘丝洞》《武则天》《曹操与杨修》等众多优秀京剧剧目。马科还执导了越剧《西园记》、黄梅戏《红楼梦》等11个剧种共80多部戏。
2023年1月,马科在上海离世。他走后两年多,童正维去天堂里追随丈夫了……
1992年,25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在北京电视台首播,引发收视狂潮。随后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都创下了收视新高。
《编辑部的故事》一举荣获第10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截至今日,全国有150多家电视台和两亿观众看了该剧。
童正维因在剧中饰演说话拿腔拿调,但善良热情的“牛大姐”,被观众所熟知,从此“牛大姐”成了童正维的代名词。
童正维的父亲(摄于1942年)
童正维祖籍南京,193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码头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虽然家里没人搞文艺,但童正维自小表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是学校的文艺骨干。
1958年,童正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0年,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青年话剧团工作,后调往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当演员。
在话剧舞台上,童正维塑造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角色,如《年轻的一代》中的“夏倩如”、《桃花扇》中“李香君”、《家》中的“瑞珏”等。
(童正维《桃花扇》剧照)
童正维在话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中,饰演一位酗酒成性的歌剧演员。为了体验醉酒的感觉,平时滴酒不沾的童正维,在厨房里边做饭边喝啤酒。喝下两瓶后,童正维走路歪歪扭扭,端着菜去餐厅差点摔倒。
家人以为童正维高烧生病,要将她送医,童正维说出真相后家人惊讶不已。
上世纪60年代初,童正维结婚了,丈夫名叫马科,是上海京剧院的导演(后升任上海京剧院三团团长)。
(童正维、马科结婚照)
马科1930年出生于河北深县,12岁进入位于西安的夏声戏校学习京剧武生。
1949年,马科毕业了,随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后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
1954年,马科被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钦点,执导京剧《文天祥》,展现出不俗的才华。
1955年,马科被上海京剧院送往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深造。1958年,马科毕业后回到上海京剧院三团任导演。马科从上戏毕业时,童正维刚进校,两人在学校没有交集。
1960年,童正维大学毕业时已经23岁了。经同事介绍,她与马科相识相爱结婚。
(童正维与儿子马良)
婚后,童正维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名叫马朵,出生于上世纪60年带中期,儿子名叫马良,出生于1972年8月13日。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童正维在单位遭受冲击,她无戏可演,在上海木偶剧院看门。
直到1976年特殊年代结束,童正维才重新登台演话剧。
马科在特殊年代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是因为他执导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才躲过了一场劫难。
(人到中年的童正维)
上世纪80年代,话剧市场不景气,很多话剧演员改行拍影视剧,童正维也迎来了机会。
由于儿子小,需要照顾,单位还有一摊子工作,童正维只少量接拍影视剧。几年间,她出演了《非常大总统》《聊斋之贾奉雉》等几部影视剧。
1991年,童正维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热播后,她因饰演“牛大姐”一举成名。
该剧在中国台湾播出后也引起强烈反响,当地报纸称童正维是性格演员。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童正维《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因为“牛大姐”,童正维享受到了走红的滋味,她出门就被人围观,被人索要签名。她去商店里购物,营业员会对她厚爱一层。
自从《编辑部的故事》热播后,加上儿子也大了,童正维的片约纷至沓来,先后出演了《阿拉上海人》《海马歌舞厅》《百事乐》《美丽新世界》《谁是我的儿子》《摩登家庭》《谁为爱情买单》等众多影视佳作。
童正维对事业非常执着,经常与丈夫在家切磋演技。接拍电视剧《西区的故事》时,童正维在剧中饰演一位老革命的妻子。
仲星火(1924年2月5日—2014年12月25日)
这位老革命由上影厂的知名演员仲星火饰演,受伤后成了植物人。剧中有这样一场戏:童正维坐在老革命的床边,以独白的方式回忆与老革命丈夫的战争岁月,并一遍遍哼唱《太行山上》,将老革命的记忆唤醒。
为了演好这场戏,童正维在家里让丈夫给自己配戏试演。马科装作植物人躺在床上,童正维坐在床边一边独白,一边用歌声唤醒他,眼泪滴到丈夫的脸上。马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这场戏试演完后,马科为妻子的深情和精湛演技感动落泪。
(马科)
丈夫马科也是事业狂,执导了《曹操与杨修》《武则天》《盘丝洞》《红色风暴》等众多优秀京剧剧目。
马科执导的越剧《西园记》、黄梅戏《红楼梦》、粤剧《潮起潮落》等,也深受好评。
马科经常熬夜,生活没有规律,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上世纪80年代,马科患上了急性黄疸肝炎,童正维陪丈夫在医院接受治疗。马科身体刚好,又开始熬夜工作,后演变成迁移性肝炎。
上世纪90年代,马科又患上了坏死性胰腺炎,院方两次下达病危通知,提醒童正维做最坏的心理准备。
(童正维与闫学晶)
童正维尽全力拯救丈夫,最终马科死里逃生。2000年,马科70岁时又患上了淋巴癌,医院确诊后童正维正在上海郊区拍戏。
几天后,马科在医院接受了病灶切除手术。童正维每天拍完戏,就赶往医院照顾丈夫,晚上她在医院陪床。
天刚蒙蒙亮,童正维就赶到菜市场,买回黑鱼、虾、甲鱼、鸽子等食材,在家里煲好汤,然后送到病房。
照顾丈夫吃完早餐后,童正维再赶往剧组拍戏。
(童正维剧照)
丈夫出院后,童正维的戏也拍完了,每天在家里陪丈夫康复。经过5年恢复,到2005年马科与正常人无异。
他逢人就说:是妻子帮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童正维与丈夫马科心地善良,虽然经济不富裕,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
在童家做过钟点工的外来妹小张,患上了腰椎肿瘤压迫神经,在医院手术时负担不起费用,童正维夫妇给了小张4000多元。
夫妇俩还发动小区居民捐款,让小张顺利地在医院完成了手术。
(童正维与倪萍)
童正维在安徽拍戏时,了解到两位贫困孩子上不起学,她和丈夫资助这两个孩子到初中毕业。
上世纪90年代,童正维和丈夫去大连参加活动,住在养老院的三楼。三楼有空调,而二楼、一楼没有空调。
原来是三楼是接待客人的,一、二楼是养老院的老人住的,夏天很热。
童正维和丈夫出资买了10多台风扇,将一楼、二楼都装上了。夫妻俩还为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买了拐杖。
(童正维生活照)
当年,马科在夏声戏校读书时,王震欧是戏校的创办人兼老师,马科是他的第三期学生。
1956年,王震欧受其他人牵连,在监狱里被关了10年。他出狱后妻离子散,一个人在原籍苏州过着孤单的生活。
1976年12月,马科得知王震欧健在,与妻子赶往苏州探望。王震欧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身边没有人照顾,马科和妻子将他接到了上海家中。
童正维家里的房子窄,他们让王震欧睡大床铺,她和丈夫马科睡到了阁楼里。
(童正维夫妇与一双儿女)
童正维夫妇让一双儿女叫王震欧爷爷,两个孩子平时在家里照顾老人。
王震欧平反后,含泪对马科和童正维说:如果你们愿意,我想认你们做我的儿子和女儿。
童正维和丈夫含泪叫了一声“爸爸”,三个人紧紧拥抱。童正维将王震欧的晚年照顾得很好,直到老人得癌症离世。
家风可以遗传。在父母的感染下,马朵和弟弟马良人品很好,品学兼优。
马良小小年纪就在外面跟人抓小偷,衣服被刮破了,还摔掉了一颗牙齿。
(童正维与儿子马良)
童正维和丈夫不仅自己事业出色,还将一双女儿培养得很好。女儿马朵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某高校学习法律,工作几年后她下海开服装店,后创办时尚杂志《品位》及自己的文化公司,经济条件优越。
童正维夫妇的儿子马良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后成长为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作家。
马良创办的移动照相馆风靡一时,摄影作品多次在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童正维与孙女灯灯)
2012年,马良出版的文学作品《坦白书》,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2015年,马科荣获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童正维搀扶丈夫上台领奖。
在颁奖现场,马科激动地说:在家里我是司令,老伴是政委。有时我得意忘形,老伴就给我泼冷水,让我清醒清醒,在这方面她有“牛大姐”的味道。马科的风趣幽默,赢得现场一片掌声。
(童正维与老伴丈夫马科)
2018年,88岁的马科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不认识人,有时脾气还有些暴躁。童正维很有耐心,从不对丈夫发火。
虽然她年龄也很大了,家里请有保姆,但童正维还坚持照顾丈夫。
2023年1月14日晚上,马科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不幸病逝,享年93岁。
马科(1930年—2023年1月14日)
童正维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悼念丈夫:他选择了深夜而非明天,选择了万籁俱静,没有嘈杂,从容西往。字里行间是对丈夫的敬重和怀念。
丈夫走后,童正维沉浸在悲痛中。虽然儿女很孝顺,经常过来陪伴她,但无法真正缓解她的丧夫之痛。
2024年,童正维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儿女多次陪伴她在医院接受治疗。
(马良在家中设置灵堂祭拜母亲)
2025年4月14日22时52分,童正维因心脏衰竭不幸在上海离世,享年88岁。
老伴走后两年多,童正维也离世了,她是去天堂里追随丈夫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还是一对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夫妻。
-END-
首发作品,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