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
作者:刘紫萌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重新审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理论渊源、发展路径都需要加以思考和完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特色、路径遵循与世界影响得到充分展现,已经呈现出从盲目到自主、被动到主动,从跟到创新等一系列发展规律。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使之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办得有声有色,办得绘声绘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两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两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密不可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发展。源自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压迫,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批又一批能人志士展开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之中,崛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奋斗之中,成熟于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之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来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性(一)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尽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年来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特别是中国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常常由于王朝更迭、战争割据而时强时弱,但是团结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决定了中华民族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团结的共同体,而作为几千年来思想结晶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风雨,尤其是近代以来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遭到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没有放弃我们的民族,社会各阶层纷纷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地主阶级在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自救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也展开了类似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改革浪潮。以为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更是以伟大革命精神开展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爱国运动。正是因为这些革命先烈为我们的民族做出的牺牲,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一个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的不可替代的中国符号。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结晶,经过了几千年来的祭奠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和变化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审美理念,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一份中国力量。
1.“以人为本”的生命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最早起源于“民本思想”。孔子最先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孔子主张德治天下,提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思想。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以人为本”的生命观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2.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奋斗精神是我国人民向来尊崇和提倡的,史记中“鸦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强调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强调奋发思进的人哪怕老了也不是止息;李清照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都突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禀赋,是深沉的文化基因。正人君子养浩然之气,对待个人生活上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观;在对待国家天下大事上,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对待人生重大选择上,要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价值观。
3.海纳百川的文化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观自先秦时期就有突出表现,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如璀璨星空交流融合。儒家思想也提倡“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提倡“和而不同”,各类思想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上绽放出绚烂的光芒。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罗马帝国,带来了许多文化和商品。像是印度的香料,罗马的文化等;唐代积极吸纳外界文化,许多使节来到中国,印度的佛教由此传入中国;明代的海外贸易也带来了许多文化和技术,如蒙古的马术、阿拉伯的医学、绘画等。这些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使中国国力更加昌盛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可见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才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强国。中华文明包容四海、兼纳百川,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愈发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之付出孜孜不倦的力量,促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二、以“两个结合”为导向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一个结合”推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将中华文化再次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两个结合”的理论支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支撑,是改造世界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运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既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海纳百川的精神,愿意尊重接纳吸收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也将传统文化赋予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之成为能紧跟历史发展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公开正式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继承者和传承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高度评价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创造力,并将其评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进一步的将中国历史文化作为现实文化,使其与马克思主义并列,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两个结合”。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进程中,走出一条滋养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孜孜不倦的带领下,中华文明一方面实现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再造,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展现世界文明多样性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打破了文化霸权,不同于西方主张的“文明冲突论”,中华文明充分尊重其他各国文明,即坚持各美其美又坚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世界人民可以有机会接纳吸收中国优秀文化基因,向世界展示了独属于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途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相关阐述。在2013年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着重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泱泱华夏五千年来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民在政治制度,婚姻制度,语言文字等方面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文化特征。在这一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存在于先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他们认为天、人、地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特性。到了古代时期,这个阶段的中华文化正在逐渐改变着原有的“崇天尚祖”的精神,取而代之的则是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使得中华文化体系中明确了道德关系、信仰关系和价值关系。在这一阶段的文化价值观中,注重强调仁德、君民关系等特征。直到清朝灭亡,中华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内容庞杂、体系完整的中华民族文化。虽然近代以来遭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没有放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时代,我们面对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时代背景,中国文化仍然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性和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不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现代文化的开拓,中华文化都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现出不愧于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满意答卷。
(二)立足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加速演变,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中华文明应始终坚持创新性与和平性。首先,只有不断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促进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保证中华文明始终是引领中国前进道路的一盏明灯。只有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支持。只有不断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思想活力,激发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其次,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和平,主张对话而不对抗这就决定了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原则,也正是因为中国文明具有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世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了一份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