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年,于化虎出生在山东海阳文山后村一个普通农家,那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幼年的于化虎,亲眼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这些血腥场景,如同一把把利刃,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在他心底种下了仇恨与反抗的种子。
日子在艰难中一天天过去,于化虎渐渐长大,成为了一名石匠。他每日与石头打交道,熟练掌握了炸山采石的技巧,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41 年,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踏入海阳,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整个村庄陷入了恐惧与绝望之中。
看着乡亲们饱受欺凌,于化虎再也无法忍受。年仅 27 岁的他,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迅速组织起 20 余名热血青年,成立了基干民兵队。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他们有的是一腔热血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于化虎望着身边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暗暗发誓:一定要把侵略者赶出家园!
1.2 初试锋芒:首战毙敌 11 人民兵队成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武器匮乏。没有枪支弹药,如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抗衡?于化虎陷入了沉思。一天,他在炸山时,看着被炸飞的石块,突然灵机一动:既然石头能炸开山,能不能用来炸鬼子呢?于是,他利用自己的石匠经验,带领民兵们开始自制石雷。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制造出了威力巨大的石雷。
1941 年秋,机会终于来了。侦察员带来消息,有 300 名日军将途经文山后村。于化虎得知后,兴奋不已,他知道,检验石雷威力的时候到了。他精心挑选了一颗重达25 斤的铁雷,将其埋在了日军的必经之路 —— 墨石硼路边的石堆里,然后带领民兵们埋伏在四周,静静等待着日军的到来。
半个钟头后,日军的纵队浩浩荡荡地出现了。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依旧大摇大摆地走着。当队伍的先头部队踏入雷区时,只听 “轰” 的一声巨响,铁雷瞬间爆炸,强大的冲击力将周围的日军炸得血肉横飞。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得惊慌失措,一时间,队伍大乱。于化虎和民兵们趁机开枪射击,又打死打伤了数名日军。等日军反应过来,组织反击时,于化虎等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战过后,经统计,这颗铁雷当场炸死了 11 名日军,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是于化虎和他的民兵队的首战,也是海阳民兵地雷战的开端。于化虎凭借着这一战,名声大噪,他的名字和他的石雷,让日军闻风丧胆。胶东军区得知此事后,对于化虎的英勇表现和创新精神赞不绝口,称他为“爆破天才”。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海阳民兵地雷战的认可。从此,于化虎和他的民兵队,成为了海阳抗日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战歌。
二、地雷战神:171 名日寇的克星2.1 地雷创新:从石雷到防排雷技术首战告捷后,于化虎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深知,要想给日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必须不断创新和改进地雷技术。当时,铁雷的制造材料稀缺,难以大规模生产,于是,于化虎把目光投向了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他带领民兵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制作地雷。石雷虽然制作简单,但威力却不容小觑。为了提高石雷的杀伤力,于化虎不断摸索,首创了“天女散花” 石雷阵。他在石雷中加入石子、碎铁片等杂物,爆炸时,这些杂物会像弹片一样四散飞溅,大大增强了杀伤范围。
民兵在制作石雷
然而,日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地雷的威胁,于是派出工兵和探雷器,试图排除地雷。面对这一情况,于化虎没有退缩,他和民兵们日夜钻研,针对日军的探雷器,研发出了真假子母雷。这种地雷由一颗假雷和一颗真雷组成,当敌人以为排除了假雷而放松警惕时,真雷就会被触发,让敌人防不胜防。除此之外,他们还发明了定时雷、头发丝雷等 20 余种战术雷。头发丝雷以头发丝或马尾丝作雷弦,利用橡皮筋的收缩力拉火,隐蔽性极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工兵也难以察觉。这些创新的地雷和战术,让胶东的日军陷入了 “雷海” 的恐惧之中,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
2.2 经典战役:虎口拔牙的生死博弈在漫长的抗日岁月里,于化虎和他的民兵队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其中有几场战役尤为经典,充分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智慧。
1943 年 5 月,于化虎得到情报,日伪军 100 多人将偷袭文山后村。他立即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下 70 多枚石头拉雷和绊雷,严阵以待。当日伪军踏入雷区时,地雷瞬间爆炸,炸得敌人血肉横飞。这一战,共炸死炸伤前来袭击的日军 17 人,给了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几天后,日军不甘心失败,再次纠集兵力前来报复。于化虎早有准备,他带领民兵在村子周围埋下数百颗自制地雷,然后故意示弱,诱敌进入雷区。日军以为民兵已经逃走,便大摇大摆地进入村子,结果再次触发地雷,被炸得死伤惨重,70 多名日伪军当场毙命 。
1944 年春,驻青岛的日军对盆子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于化虎得知后,带领民兵在村西野虎山下埋设 20 多颗子母雷。当日伪军进入雷区时,子母雷连环爆炸,日伪军被炸得晕头转向,死伤 40 多人。日军恼羞成怒,从青岛调来了工兵和探雷器,试图清除地雷。于化虎和民兵们针锋相对,制成夹子雷、头发丝雷和梅花雷等防排雷,让日军的排雷行动屡屡受挫。同年夏,于化虎更是大胆出击,带着 4 颗 25 斤重的大地雷,潜入敌人据点,埋设在日军集合点名的地方。第二天早晨,日军出操时踩响地雷,炸死炸伤 30 多人,日军据点顿时乱作一团。
1945 年夏,日伪军集结 400 多人,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于化虎组织民兵,化装混入敌人内部,活捉 14 名伪军士兵,并穿上伪军服装进村布雷。然后他们撤出村,开枪诱敌上钩。敌人听到枪声,以为有八路来袭,慌乱中互相射击,地雷也在此时遍地开花,死伤 47 人。这一战,让日伪军见识到了于化虎的厉害,慑于民兵地雷战的威力,据守海阳县城的日军,被围困在据点里,不敢越 “雷池” 一步,只能在青岛日军接应下从海阳逃走。
在这些战斗中,于化虎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的英勇事迹,在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最巅峰时,他曾率民兵逼退海阳 400 日军,创造了“一人雷区”的军事奇迹,让日军对他闻风丧胆。
2.3 人才培养:胶东大地雷学校于化虎深知,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仅靠他和他的民兵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更多的爆破人才,让地雷战在更广泛的地区开展起来。于是,在抗战期间,他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了爆炸模范 20 余人。这些爆炸模范,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和严格训练的,他们不仅掌握了熟练的制雷、布雷技术,还具备了坚定的抗日信念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他的教导下,这些爆炸模范成为了各地地雷战的骨干力量,为抗击日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化虎介绍埋雷技术
除了培养爆炸模范,于化虎还训练了1400 名多面手民兵。他独创的“三快三准” 布雷法,即眼快、手快、撤离快;选位准、药量准、伪装准,成为了敌后战场的经典教材。他亲自示范,耐心讲解,从地雷的制作、埋设,到如何选择布雷地点、如何巧妙伪装,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在他的指导下,这些民兵迅速成长为优秀的战斗员,他们带着学到的技术,回到各自的村庄,组织起更多的民兵,开展地雷战,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于化虎的人才培养工作,为胶东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胶东大地的抗日烽火 。
三、铁骨柔情:战场内外的真汉子3.1 敢死队精神:孤身入狼穴于化虎的英勇,不仅体现在他指挥战斗的智慧上,更体现在他敢于孤身犯险、深入敌营的勇气之中。1944 年夏的一个夜晚,月色如水,于化虎却无心欣赏这宁静的夜色。他肩负着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 —— 潜入日军据点,给敌人来一个致命一击。
他身绑四枚重达25 斤的大地雷,每一步都迈得沉重而坚定。为了躲避敌人的耳目,他在泥塘里打了个滚,让自己浑身沾满污泥,伪装成一个邋遢的村民。就这样,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机智,成功混入了戒备森严的日军据点。
于化虎使用的地雷架子
进入据点后,他小心翼翼地朝着日军操场摸去。操场上,日军正在进行操练,喊叫声此起彼伏。于化虎趁着夜色的掩护,迅速在操场的角落埋下了子母雷。他的动作娴熟而敏捷,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对任务的专注和对敌人的仇恨。埋好雷后,他又悄悄地离开了据点,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日军据点时,日军像往常一样来到操场集合。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紧接着是一连串的爆炸声。操场上顿时硝烟弥漫,血肉横飞,26 名日军当场被炸死。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吓得惊慌失措,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于化虎竟然有如此胆量,敢孤身潜入他们的据点,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埋下地雷。
事后,有人问于化虎:“你当时就不怕回不来吗?” 于化虎坦然地说:“当时我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要能炸死鬼子,为乡亲们报仇,一切都值了!” 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这种敢死队精神,让他成为了战场上的传奇,也让日军对他敬畏有加。
3.2 执政为民:解甲归田创家业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于化虎也迎来了人生的新起点。他响应组织的号召,解甲归田,回到了家乡文山后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战场上的英雄,到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于化虎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但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却始终未变。
文山后村地处丘陵地带,缺水严重,土地贫瘠,村民们的生活十分困苦。于化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要想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解决水的问题。于是,他带领村民们开始修建灌溉渠。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用双手挖;没有资金,他们就自筹。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终于建成了一条长达 12 公里的灌溉渠,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于化虎参加生产队
解决了水的问题,于化虎又开始思考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四处考察,学习先进的经验,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创办了砖瓦厂、养鸡场等。在创办砖瓦厂时,他亲自参与选址、设计,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工艺的改进,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关。为了提高砖瓦的质量,他不断尝试新的配方和烧制方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生产出了质量上乘的砖瓦,砖瓦厂的产品畅销周边地区,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养鸡场的创办也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由于缺乏养殖经验,鸡群经常生病,产量也不高。于化虎没有气馁,他虚心向专家请教,学习养殖技术,不断改进养殖方法。在他的努力下,养鸡场逐渐走上了正轨,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他的努力下,村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贫瘠的山村,如今人均收入增长了 3 倍,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于化虎的儿子于永周回忆说:“父亲常说‘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在他的字典里,似乎从来就没有‘休息’两个字。” 他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文山后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
四、丰碑永驻:历史不会忘记的名字4.1 荣誉等身于化虎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他收获了无数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表彰,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的铭记。
1945 年,于化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胶东军区授予他“爆炸大王” 的英雄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在抗日战争中卓越表现的高度肯定。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多种地雷战术,炸死炸伤日伪军171 人,为胶东地区的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
1950 年,于化虎作为全国民兵英雄的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英模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对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贡献的最高褒奖。能够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交流,于化虎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他深知,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2009 年,于化虎入选“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一评选,是对他一生功绩的全面肯定。他的名字,与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英雄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奋勇前行。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博物馆举办 “屹立东方 —— 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展览通过 40 余件经典美术作品,回顾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于化虎带领民兵开展地雷战的事迹被纳入其中,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英雄风采。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地雷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
4.2 后世评价于化虎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赢得了后世人们的广泛赞誉和敬仰。许世友将军在得知于化虎的事迹后,称赞他是 “东海一只虎”。这个赞誉,形象地描绘了于化虎在战场上的勇猛和无畏,他就像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让敌人闻风丧胆。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于化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名字,成为了胶东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 。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对于化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亲自题词 “地雷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字,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崇高精神的永恒赞美。于化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
于化虎的儿子于永周,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道:“父亲常说‘地雷要炸得准,做人更要站得直’,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化虎不仅在战场上是一位英雄,在生活中也是一位正直、坚毅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了榜样,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他的这种精神,也将在家族中代代传承,成为家族的精神支柱 。
于化虎,这位从胶东大地走出来的英雄,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结语:雷火淬炼的民族脊梁于化虎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石匠,成长为威震胶东的 “爆炸大王”,用2500 枚地雷,炸死炸伤 171 名日伪军,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地雷战》中赵虎的原型,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抗战胜利后,于化虎解甲归田,担任村支书长达 30 年。他带领乡亲们修渠办厂,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为富裕繁荣的新农村。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 “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 的奋斗精神。
于化虎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英雄史诗,更是胶东军民浴血抗战的生动缩影,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他以一介平民之躯,扛起保家卫国的重担,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壮丽凯歌。
如今,当我们重温《地雷战》那激昂的旋律,仿佛仍能看到那个手持导火索的民兵英雄,屹立在胶东大地的山岗上,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于化虎,这位英雄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的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