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季拍卖——大音希声,丝路回响:赵无极《1.12.81》

沐清扬说史 2025-04-20 04:17:12

赵无极

《1.12.81》

1981 年作

油彩 画布

130 x 162 cm.

估价待询

笔墨西行,归途新章

1981年,赵无极迎来三十年的西行艺术生涯上的重要里程碑——受邀于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举办首个法国个人展览。

随后他受中国文化部之邀荣归祖国,并于同年秋天与友人郁风前往山西云冈探索古代石窟壁画。黄沙飞扬的北国地景、历经千年风霜的佛教壁画与雕塑,为赵无极提供了全新的视觉词汇,《1.12.81》由此诞生。

左:云冈石窟

右:云冈石窟 五华洞前

千年丝路,记忆未央

公元5世纪,山西大同曾是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坐落此地的云冈石窟则是佛教艺术沿丝路东传的终点。

《1.12.81》以云冈石窟特有的陶土黄为主色调,底部粗犷的黑色线条既暗示著石窟岩壁的幽深缝隙,又仿佛勾勒出丝路古道的历史轮廓。中部色彩精心铺陈——陶土黄的沉稳、矿物绿的深邃、朱砂红的跃动、中国墨的隽永——源自石窟壁画的天然颜料,虽历经千年氧化褪色,却在画布上重获新生。上方的留白,源自赵无极对松节油的运用,既再现了水墨的沁染效果,更营造出佛教艺术的虚空之境。

云冈石窟 第7窟 后室

赵无极《1.12.81》局部图

<<左右滑动查看局部图>>

<<左右滑动查看局部图>>

层次丰富的色彩,既是赵无极对古代丝路起点的文化溯源,也是他自七十年代重拾水墨、回归东方美学的见证。

1981年赵无极在巴黎的画室里画中国水墨画

狂草飞袂,沙痕游境

赵无极历经六十年代“克利”、“甲骨文”,七十年代“狂草时期”的奠基,游刃有余地进入下一个关键转折,奠定晚年至今的全球性崇高地位。

《1.12.81》延续了“狂草时期”的书法性表达,但有了更为内敛的演变。画面中如同裂缝般贯穿画面的黑色粗线,不仅是对石窟壁画岩层裂隙的抽象再现,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皴法”的当代演绎。中部绿色与黄色的交织,形成类似北魏壁画中“飞天”衣袂的流动感。仿佛被风沙磨蚀的笔触,再现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也暗喻丝路上商旅往来的时间痕迹。

赵无极通过前景笔触的“实”与远景笔触的“虚”,与佛教哲学中的“无我”与“无常”观念相呼应,营造出“游”的意境。东西交融的笔墨语言,使作品成为“新丝绸之路”的美学宣言——不再承载货物,而是运载文化记忆。

郭熙《窠石平远图》轴 北宋作

中国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云冈石窟 第7窟 后室 穹顶 众飞天

云冈石窟 第7窟 后室 穹顶 飞天(局部)

“赵无极在自己的创造性的想像中,把东西方调和在了一起。”

——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中国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展览现场

无问西东,大道无极

2023年9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作为展览中的重要作品,《1.12.81》不仅代表赵无极黄金时期的成就,更成为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在此意义上,《1.12.81》犹如一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通关文牒,延续著东西艺术的对话。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