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考察记:199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茶狐世界 2025-04-19 19:56:36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趟印尼,写了不少关于印尼的文章。

后台有很多关于1998年的留言,我看个印尼美女,他要提1998年,我写一篇游记,他也要提1998年。很多人信誓旦旦,勿忘1998,还有很多人提到印尼,就咬牙切齿,表示一辈子都不会去这个国家。

这些读者的出发点,也许是朴素的,但历史是复杂的。关于印尼1998年的事件,早在十几年前的天涯论坛时代,我就看了很多帖子。当时尺度比较宽,很多血腥的照片都可以放出来。不过,我看任何东西,都会存疑。

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关于印尼1998年事件的文章,更是多如牛毛。但凡仔细了解这些作者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他们几乎都没有去过印尼,数字瞎编乱造,图片移花接木。有些作者甚至不是故意造假,而是互相抄袭,以讹传讹。其实,只要找第三方资料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破绽,

但大部分人都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一方面原因是,怒发冲冠,在情绪的影响下忽略了考证。另一方面,生活忙碌,大部分人也没时间去考证。

如今的自媒体作者,能像我这样,行走世界,与当地人互动,根据真实体验写文章的人,其实很少。首先,我这一趟在印尼待了20天,经济成本高,时间成本也高。其次,也不是每个自媒体作者,都有能力深入异国他乡。

1998年事件的背景,非常复杂,我读了几十万字的资料,亲自走访了很多华人社区,采访了不少当事人,才初步有一个轮廓。这件事,有比我们想象更阴暗的一面,也有被自媒体指鹿为马,谎言说多了,变成共识的一面。

先说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文章。

其实,这类华人在海外遭遇的文章,有一个比较保险的套路,那就是把华人写得高尚、光明、正确,同时,把外国人写得龌蹉、凶狠、残忍。在这个主旨下,越夸张越好。不但吸引眼球,还比较安全。这就是当下世界的现状,原本复杂的事情被简单化、情绪化。

要了解1998年的真相,就必须弄清楚几个概念,分别是,中国人、华裔印尼人、印尼华侨。

中国人: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无论什么民族,只要持有中国护照,就是中国人,受到中国法律的制约与保护。

华裔印尼人:也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具备华人血统,拥有印尼国籍的人。他们持有印尼护照,接受印尼法律的制约与保护。

印尼华侨:是指具有中国国籍,长期居住在印尼的中国公民。建国初期,部分华侨,陆续回国,为了安置他们,我国在南方各省建立了很多华侨农场。从那以后,在印尼的华人,几乎都是华裔印尼人,再说一遍,他们是印尼人,不是中国人。

前几篇关于印尼的文章,很多读者在后台耳提面命:不要忘记那些被屠杀的「同胞」!

你把华裔印尼人当「同胞」,出发点也许是一片好心,但可能是自作多情。你凭什么觉得,印尼华人就愿意做你的「同胞」呢?就一定心向祖国呢?

主体民族与海外遗族之间的关系,向来都非常复杂。

举个例子,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裔北美人,与英国本土的英国人,血缘上,他们都是英国人,实际上,他们却是敌我关系。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北美殖民地方面,伤亡人数约为2.5人,英国方面,伤亡大约2.4万人。看起来不多,但在1780年,整个英国的全部人口也不过750万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刺刀见红。

不仅英裔美国人有这样的问题,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徳裔美国人,为了表示对美国的忠心,比其他美国人更加反对他们的「祖国」。同样道理,在某些历史阶段,印尼华人的利益,也不一定和原生国一致,这里不方便细说,点到为止。

话说回来,海外遗族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说,英裔美国人,他们中间,既有心向祖国的保皇派,也有铁心独立的革命党。

印尼华人也是一样,他们至少有3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分别是「底层、中产、巨富」,华人族群内部的矛盾,甚至超过华人和土著之间的矛盾。

底层华人

他们几乎彻底本土化,经济条件、成长环境、教育水平,和本地人一样,他们几乎不会说中文。让我举2个例子。

印尼首都雅加达,最底层的生活,街角小店,面积不到2平米,里面隔了好几层。一瓶水4000印尼卢比,折合1.8元人民币,这可能是雅加达最便宜的价格了,相同的水,连锁便利店卖5000卢比。

炎炎夏日,小店没有空调,客人稀少,小哥很热情,问我是不是来自Tiongkok?发音和闽南语「中国」一模一样,果然就是印尼语里「中国」的意思。

他的T恤上写着一行字「积极进取」,但他看不懂,要我帮他翻译。

原来,小哥有50%的华人血统,但完全不会说汉语,连自己的汉语名字都不确定,教育程度也很低,英文基本不会,比手画脚,说了几句,也就没话了。他是我在印尼见过最底层的华人。

巴厘岛华人司机,姓王,51岁,单身,祖籍广东江门,几乎不会粤语,也不会普通话。在Grab平台上,他的名字叫Yuantara,几乎看不出华人的痕迹。

相比其他印尼人,他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度更高。他的车,就是印尼产的五菱Confero ,相当于国内的五菱宏光,落地价格为9.5万人民币,比国内贵三分之一。

当天,他带我从苍古到乌布,全程20公里,花10分钟来接我,又花了5分钟帮我联系民宿房东,路上94分钟,全程一共110分钟,车费折合70元人民币。巴厘岛路堵车多,据他说,全程要15人民币油费,平台抽成25%,他到手只有37元,还不包括车辆的折旧费、维护费、保险等。这样一算,这单净收入最多30元,每小时收入15元,不到中国网约车司机的二分之一。

他每周工作6天,每天10小时,每周赚120万印尼卢比,折合人民币大约550,一个月也就赚2300人民币。这在印尼还算一份稳定的工作,总比摆摊好多了。

问起印尼1998年的骚乱,他说,巴厘岛很安全,骚乱主要集中在雅加达。至于有多少华人遇难?他说,不知道,所有信息都被屏蔽了。

我问:本地华人与土著相处得如何?有没有受歧视?

他说:完全没有。

在我看来,王先生根本看不出华人特征,不会讲中文,连名字都没有中文痕迹。既然被彻底同化,感受不到歧视,也是正常。

印尼底层华人的本土化,是不可逆的,原因很简单——穷!人一旦穷了,就必须用尽全力去生存,就没有精力考虑其他事情。他们没有能力重拾中华文化,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几乎是彻底割裂。若干年之后,他们的子孙,可能会遗忘自己的华裔身份。

中产华人

我在雅加达最古老的华人寺庙——金德院,遇到一对夫妻带着女儿来参拜。夫妻俩完全不会说中文,但英语还不错,他们在附近经营一个店铺,有一个独生女,送到南京留学,中文很好。

他们就是典型的印尼华人中产。在1998年,他们的店也被烧了,一家人足不出户,躲了一个礼拜。后来,凭借华人的韧性,东山再起。

他们认为,印尼土著对于华人,与其说是歧视,不如说是妒忌,与其说是排华,不如说是仇富,每当选举的时候,这种情绪都会被政客利用。但无论如何,现在华人的处境比以前好多了,至少在法律上,各民族是平等的。春节成为法定节日,中文也公开合法了。

另外,中国虽然采取不干涉政策,也不承认印尼华人的双重国籍,但中国的崛起,间接提高了华人的地位。就算看在钱的面子上,印尼也要对华人另眼相看。

如今,少数会中文的印尼华人,找工作容易,收入也高。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印尼华人开始学汉语。

这对夫妇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中文,一方面,当时印尼国内执行极端的排华政策,另一方面,中国也不开放,没有机会去中国留学。后来,改革开放后,经济起飞,他就毫不犹豫送女儿去中国留学。

印尼中产,有能力也有意愿,重拾华人传统。不过,与其说他们是热爱祖国,还不如说是看到中国带来的机会。

华人富商

印尼华人有很长的历史,明朝以前到达爪哇的华人与土著通婚,产生本土华人(Peranakan),即「峇峇娘惹」,他们兼具中国宗教信仰和土著生活习惯,已进融入爪哇主流社会。

与西方社会中作为客体的华人不同,印尼华人擅长和西方殖民者打交道,充当了白人在印尼的统治工具。荷属东印度时代,荷兰人看中华人的精明勤奋,又熟悉当地社会的特点,加以利用,册封华人精英为甲必丹(Capitain )和贵族(Sia)。

但荷兰人在利用华人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堤防着华人,当年红溪惨案,在雅加达屠杀华人的,也是荷兰殖民者。还是那句话,历史是非常复杂的。

华人甲必丹

无论如何,荷兰人分而治之的策略,埋下了华人在印尼的祸根。

加入荷兰白人统治集团的华人,是印尼社会的隐形统治者,不但负责日常管理事务,还参与了荷兰人抓捕爪哇奴隶的贸易活动。

荷兰人被赶跑之后,华人巨富阶层,一直掌握着印尼的财富。很多人说,印尼华人以3%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大部分华人都过着普通的生活,掌握印尼财富的,只不过是头部几十个华人家族而已。华人这个笼统的称呼,让所有华裔背负了顶层巨富的原罪。

2018年,华人题材的浪漫喜剧电影《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在美国票房大卖。该片讲述了美国的东南亚华人家庭,由被鄙视转为被接纳的过程。电影颠覆了观众的传统认知:最发达国家的美国人,竟反被第三世界鄙视。

在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些富豪应该来自香港、新加坡,万万没想到,这些巨富是印尼华人。

原来,印尼华人才是东南亚真正的老钱,他们盘踞在食物链的最顶端,屹立不倒,至今已经数百年。这一小撮人,才是印尼隐形的统治阶层。无论是荷兰殖民者,还是文官出身的苏加诺,或是军阀苏哈托,甚至是民选产生的佐科·维多多,他们都离不开华人巨富的支持。正所谓,流水的国王,铁打的巨富。

荷兰殖民时期的华人富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当时的印尼,荷兰人太少,本地土著太弱,华人凭借勤劳和聪明,快速上位,填补真空。当美国的华人还在工地做苦力的时候,这群华人,已经讲着荷兰话,过着贵族的生活,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华人紧跟统治者荷兰人,获得财富与权力,这一点无可厚非。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殖民与贩奴,既然总归有人做,为何华人不能做?

但是,成年人的世界讲究因果报应,要想获得收益,就必然承担后果。但历史反复证明,获得收益的精英阶层,往往不是承担后果之人。这就是我所说的,印尼华人历史上,最阴暗的一部分。

两国关系的转折点

小时候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印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周总理去印尼参加万隆会议。当时的两国关系很好,为什么后来就急转直下呢?

亲华的苏加诺

分水岭是1965年的「九·三〇事件」。

1965年之前,印尼「国父」苏加诺(1945-1967年执政)属于左派,与中国关系密切。1950年,印尼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加诺视中国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战友。

在苏加诺的政策下,印尼共(PKI)逐渐壮大,党员人数多达200万,是排在中国和苏联之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大势力。这也导致苏加诺政府与中国、苏联的关系更加紧密。

面对这种情况,有两个势力心急如焚。一个,当然就是美国,这无需多说。另一个,就是印尼的老钱——华人巨富。

当时国际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我们同时与美帝苏修作斗争,另一方面,国内各种运动风起云涌。那是一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资本家被扫进历史的「回收站」,有钱本身,就是种原罪。

看到这一切,印尼的老钱华人会怎么选择?从逻辑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他们最怕的就是印尼向左转。所以,他们必然抱紧美国大腿,与右派军阀苏哈托结盟。

历经了多次排华风暴,华人巨富屹立不倒。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与统治者完成了交易。

苏加诺是左派,对于华人,他的态度是不得不用。而苏哈托是右派,他对于华人巨富,是热烈拥抱。军阀手里有枪,但没钱没人,华人富商手里没枪,但有钱有人,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苏哈托的诉求是,尽快完成印尼国家意识的塑造,仇恨就是最廉价高效的手段。仇恨谁呢?这还不简单?!当然是华人,因为他们人少钱多。华人巨富是金主,当然不能得罪,于是,华人中下层就成了祭品。从那以后,印尼每次出现社会动荡,受冲击的都是中下层华人。

苏哈托(1967-1998年执政)上台后,利用「九·三〇事件」,大规模镇压左派及其支持者,使印尼与中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在1967年,苏哈托正式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

苏哈托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排华政策,包括限制华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权利。具体来说,禁止华人使用中文姓名、关闭华文学校、禁止出版中文书籍,甚至禁止庆祝中国传统节日。

与此同时,苏哈托急需通过发展经济来塑造合法性,便扶植华人财团作为其金主和经济依托。今天大多数印尼华人富豪,都是在苏哈托时期发家的。包括首富林绍良及其林氏集团(Salim Group)、李文正(Mochtar Riady)及其力宝集团(Lippo Group)等,都是苏哈托的嫡系。

李文正在苏哈托当政时组建泛印度尼西亚银行,该银行是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我在印尼的时候,用过Panin Bank的ATM,他们的网点确实多。

林绍良,曾为全球第六大富豪,他在巅峰时刻,几乎垄断了印尼经济,比李嘉诚还有钱。

苏哈托 与 林绍良

林绍良的致富之路,与苏哈托的支持密不可分,图为林绍良(右)与苏哈托(左)在一起。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出版的书籍《林绍良的林氏集团:苏哈托时期的印尼经济支柱》,介绍了李绍良的发家之路

总之,在苏哈托时代,一方面,出台排华政策,另一方面,支持华商发财。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固态的真相,只有动态的视角」。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印尼华人富商是苏哈托的金主,也是一系列排华政策的幕后帮凶。但他们就「反中」吗?那也未必,改革开放后,大举来中国投资的,也是这批印尼华商。

从华人富商的角度看,他们首先是印尼人,然后是一个商人,最后才是一个华人,做一个印尼华人巨富,本来就身负原罪,面对军阀的淫威,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屈服。他们所做的,首先是自保,然后是赚钱。在台面上,他支持苏哈托的排华政策,但在台面下,又给华社一些小恩小惠,以笼络人心,情况也很复杂。

从苏哈托的视角看,他所作的,其实和秦始皇没什么区别,「书同文,车同轨」而已。

我在印尼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遇到一群私立学校的华人学生,我问他们,更加认同哪个身份?印尼人?还是华人?

我问了三个人,就不再问了,因为每次都得到非常意外的表情,很显然,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是对他们的冒犯。

他们都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是印尼人。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华人这个身份,既陌生,又遥远。

这次印尼之行,我所接触到的印尼华人,对印尼的认同感都非常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既不会说中国话,也没有去过中国,中国最多也就是他们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苏哈托的国族意识再造工程,虽然手段恶劣,但显然已经成功。

说完了华人,再说本土印尼人。

印尼的主体民族,包括爪哇人、巽他人,都是所谓的南岛民族。南岛语系也是世界现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语系,包括约1300种语言。其主要位于南太平洋群岛,以及台湾省、夏威夷群岛、越南南部、菲律宾、马来群岛。最东,到复活节岛,最西,到马达加斯加岛,南抵新西兰。东西距离,超过地球圆周的一半,总人口数大约3.8亿,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印尼土著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几乎所有的岛屿都属于南岛语系。我一直觉得南岛语族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族群,他们就像一个读书偏科的学生,几千年前,他们就拥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可以在大洋之间迁徙,但他们的文明却乏善可陈,社会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就像被施了魔法,突然停止发育!

整个印尼群岛,只有少数岛屿,比如爪哇岛,经历了长期的农耕时代,相对比较开化,其它偏远的外岛,简直就是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我这么说,毫不夸张,举几个例子。

在印尼内部,各种族之间的仇杀非常普遍,在苏门答腊,有亚齐独立运动。在加里曼丹,有达雅族与马都拉族之间的仇杀,造成十余万人逃难。另外,东帝汶的独立战争,死伤人数高达几十万,也是印尼近些年最惨烈的冲突。

总而言之,印尼这个万岛之国,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也就短短几十年。

一方面,要找到印尼的血腥照片,实在多如牛毛。以前很多关于1998年事件的照片,很多被证明是移花接木,还有很多真假难辨。

另一方面,在针对华人的骚乱中,无论出现多么恶劣的事件,我都不意外。因为,印尼土著的基因里,自带原始部落的冲动和残忍。

那么,1998年的印尼,有没有出现针对华人的大规模种族灭绝呢?

所有的原始资料,都在印尼官方手里,而他们如讳莫深,一切都被封存。在国内的自媒体,各种数据都有,最多30万,或者10万,5万,反正没有低于1万的。无论什么数据,都没有可靠的来源。

到底有多少?我没证据,也不能乱说。我查到的英文资料,最多的是5000人,最常见的是1000人,即便如此,也没有实锤的数据来源,都是猜测。

在雅加达的唐人街Glodok(草埔),我问了很多华人。他们都说,1998年,雅加达唐人街是暴乱的中心,很多商铺都被烧了,连续三天打砸抢,但是没有人亲眼看到死亡事件。

我亲耳听说,最严重的事件是,一个商铺的华人老板,在乱中,被匪徒砸伤,血流不止,因为医院关门,他险些丧命。当时华人几乎全部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有三个华人告诉我,雅加达有人被杀,也有妇女被施暴,但他们也都不是亲眼所见,而是从网上看到。

总之,以我看到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来看:1998年事件与1965年事件,有本质的别,1965年是有预谋的杀戮,幕后有人组织和策划,时间很长,死伤人数众多。1998年则是一场意外的骚乱,幕后有人默许和纵容,前后持续3天,波及的范围也比较小。至于死伤人数,至今还是一个谜!也可能永远是一个谜。

印尼华人现状

如今的印尼华人,虽然有穷有富,但整体的生活水平,依然远超本地土著,印尼华人1000万,也是中国之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无论哪个阶层的华人,都比同阶层的印尼土著活得更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富豪阶层。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印尼的前10大首富之中,至少有8个是华人。走在雅加达,随处可以看到中文招牌。

中产阶层。根据我在印尼接触华人的反馈,华人中产的平均收入,也远高于土著。华人中产的教育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中下阶层。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和印尼土著差不多,但请注意,华人几乎都是城市居民,而印尼真正贫穷的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所以,华人底层的收入,也远高于印尼全国水平。

去之前,我以为印尼华人水深火热,去了之后才发现,他们现在活得挺好。

写在最后

我走了四十几个国家,印尼人对我的态度,是最好的,没有之一。这一点,让我非常意外。最自然,最亲切,热情中带着一点点谦卑。这让我想起一个香港朋友的话,他说,虽然菲佣的态度也不错,远超国内的保姆,但印尼人的态度更好,服从性更高。来到印尼才知道,所言非虚。

根据我20天在印尼接触几百个当地人的体验,说句公平的话,我没有感觉到歧视。印尼也是少数几个,我愿意再去的国家。

我们现在的战略处境,最大的威胁来自大洋彼岸,在东亚地区,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至于东南亚,也是暗潮汹涌。根据新加坡智库东盟研究中心的《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越南、菲律宾、新加坡,主流民意都是亲美。印尼则非常亲中,比例高达73%。

在这种形势下,把印尼的形象「脸谱化,简单化」,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做法。世界是复杂的,历史的恩怨与现实的生活,往往不能混为一谈。至少现阶段,印尼是我们重点拉拢的对象,世界第四人口大国,资源丰富,市场庞大,对我们来说,正确认识这个国家,非常重要。

0 阅读:3

茶狐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