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是治元史者津津乐道、着墨较多的部分,由于中外史料对这一记载都非常的详细,因此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忽必烈获胜的原因基本上被归纳为利用了汉地强大的物力、人力资源最终战胜了居于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笔者主要在简述两人争位的经过的同时着重对忽必烈支持者的身份进行了分析,意图探究主导汗位继承人的力量的变化。
宪宗九年(59),蒙哥汗死于攻宋前线。由于去世突然,没来得及明确汗位继承人选,新的争夺不可避免。任崇岳先生根据两通元碑推断海都曾经被立为蒙哥之后的汗位继承人,海都之所以反叛也是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大汗之位。笔者认为此事在缺乏其它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还不能下定论。
首先,蒙哥对窝阔台、察合台两系痛下杀手,如果此时海都及其周边人有反意的话定不能保全,海都得到了封地,说明他当时没有反叛,在这种情况下蒙哥汗怎么可能将千辛万苦得来的汗位拱手相送,这在情理上讲不通。其次,蒙哥死时,海都二十五岁,正值盛年,如果曾经有命立他为太子,他肯定会奋起争位,而不是等到至元五年(68)才反叛中央,这时一切都大局已定,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
海都反叛的动机应该是复兴窝阔台曾经的事业并夺回本应属于自己家族的汗位,而不是他曾经被立为继承人。笔者无法否定这两块碑的存在,但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也无法得出蒙哥曾经立有继承人的事实。基于上述分析,基本可以推断,蒙哥身后并没有明确的汗位继承人,这就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兄弟之争埋下了隐患。
蒙哥死时,阿里不哥作为留守,驻扎在和林。《史集》载:“他让幼弟阿里不哥统帅留下的蒙古军队和斡耳朵,把兀鲁思交给了他。”这样阿里不哥在汗位的争夺上占了先手,同时他周围还聚集着一批支持者,主要有宪宗之子阿速歹、玉龙答失;哈剌旭烈兀的妻子兀鲁忽乃必里,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赤因帖木儿的弟弟也速(察合台后王);合丹子忽鲁迷失和纳臣(窝阔台后王);塔察儿子乃蛮台,斡儿答子合剌察儿,以及别勒古台的一个儿子(东道诸王)。
需要指出的是,孟繁清认为蒙哥皇后忽都台也支持阿里不哥,但《史集》中并无明文记载,《元史》载忽都台早崩,所以此处可能是孟先生疏忽之处。除了上述宗亲外,蒙哥诸将阿兰答儿、刘太平、浑都海、霍鲁怀等都站在阿里不哥一边。
由此观之,阿里不哥的军力并不弱。在蒙哥汗死后,“阿兰答儿发兵漠北诸部,脱里赤扩兵于漠南诸州”,这显然是受到了阿里不哥的指示,为可能到来的斗争作准备。蒙哥诸子之所以拥护阿里不哥,主要是因为蒙哥汗去世突然,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竞争大汗的宝座,转而支持阿里不哥。
至于蒙哥心腹阿兰答儿和刘太平诸人,他们因钩考钱谷一事与忽必烈早就结下恩怨,倒向阿里不哥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宪宗八年(58)十一月,忽必烈顶替塔察儿东路军统帅的职务率部攻宋。翌年,推进到淮河北岸的他一度听到了蒙哥汗死亡的传言,但他并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八月,所部突破宋朝军队在淮西的布防,逼近长江北岸。九月一日,渡江前夕,蒙哥汗的死讯,由末哥的使者传到军中,蒙哥之死得以坐实。
二、忽必烈争夺汗位忽必烈有意角逐大汗之位是事实,积极响应他的则是他的潜邸旧臣们,因为忽必烈是他们以汉法治汉地的希望所在。侍从董文用更是一日三谏,认为“神器不可久旷”,刘秉忠则用占卜之术来鼓动忽必烈,奏称:“龙飞之时已至,可速回辕。”众人规劝,使忽必烈放弃了攻克鄂州的想法,留下霸突鲁(木华黎孙)、兀良哈台、张柔固守长江北岸,班师回朝。这次回师,为忽必烈夺取大汗之位赢得了时间。
北返途中,忽必烈倍道兼程,边走边谋划。随行侍臣廉希宪奏报派遣赵良弼去打探秦、蜀之地的实情,赵良弼经过调查摸清了虚实,对忽必烈作了汇报,并提出了处置建议:“宗王穆哥无他心,宜以西南六盘悉委属之。浑都海屯军六盘,士马精强,咸思北归,恐事有不意。纽璘总秦、川蒙古诸军,多得秦、蜀民心,年少鸷勇,轻去就,当宠以重职,疾解其兵柄。
刘太平、霍鲁怀,今行尚书省事,声言办集粮饷,阴有据秦、蜀志。百家奴、刘黑马、汪惟正兄弟,蒙被德惠,俱悉心俟命。”关陇地区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的重点地区,此番打探为忽必烈在这一地区的部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闰十一月二十日,忽必烈抵达燕京。“脱里赤方括民兵,民甚苦之,帝诘其由,托以宪宗临终之命。帝察其包藏祸心,所集兵皆纵之,人心大悦。”
忽必烈此举挫败了阿里不哥控制大漠南北更多兵马的阴谋,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此时的阿里不哥也在积极行动,他依靠主持漠北庶政的优势向各方派出使者说道:“为了举行蒙哥合罕的葬礼务请忽必烈和全体宗王都来。”面对阿里不哥的鸿门宴,谋臣商挺提议说:“先发制人,后发人制……时机一失,万巧莫追。”称汗一事已经间不容发了。
同一时间,宗王塔察儿、也先哥、纽邻合丹等人纷纷赶往燕京,会见忽必烈。作为东道诸王之首的塔察儿倒向忽必烈,为他的登基大业增添了重要砝码。塔察儿来归,个中原因纷繁复杂。舒傅之认为塔察儿听从廉希宪与撒吉思的建议拥护忽必烈,与其世袭领地在蒙古东北有关,无论在社会经济或政治军事文化方面,都与忽必烈所主管的漠南汉地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也是东道诸王为什么大都依附忽必烈的原因。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塔察儿听从撒吉思的建议是缘于撒吉思为其祖父的部臣并有功于他。《元史》载:“斡真(斡赤斤)薨,长子只不干早世,嫡孙塔察儿幼,庶兄脱迭狂恣,欲废嫡自立。撒吉思与火鲁和孙驰白皇后,乃授塔察儿以皇太弟宝,袭爵为王。”
另外,塔察儿率东路军南征,无功而返,受到蒙哥合罕的怒斥,顶替他的正是忽必烈。《史集》云:蒙哥闻听塔察儿攻襄樊,无功而退,派使者申斥道,你们回来时,我要下令狠狠惩罚你们。塔察儿与蒙哥合罕之间的关系难免产生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的谋臣廉希宪主动请缨去说服塔察儿。
廉希宪劝说道:“主上圣德神功,天顺人归……大王位属为尊,若至开平首当推戴,无为他人为先。”权衡之下,塔察儿接受了他的建议。拥护忽必烈的西道诸王如太宗子合丹,早在蒙哥汗时期就内迁,其后驻牧于甘肃近边亦集乃地区。其食邑在中原内地。
阿只吉(察合台后人)也是在蒙哥汗时期留居汉地,其所领太原军马隶属忽必烈统一指挥。他们与忽必烈的联系都比较密切,所以说他们支持忽必烈并不是偶然的。中统元年(60)春三月,在诸王大臣的共同推戴下,忽必烈在开平登基。同年四月,阿里不哥在和林称汗。这是《元史》的记载,《史集》则记载阿里不哥率先登基,忽必烈后之。
关于忽必烈登基是否合法的问题,学界已有研究。田村认为:“忽必烈仰仗自己的实力擅自召开忽里台大会,不符合蒙古传统,是违法行为。”刘晓也认为:“忽必烈的正统性质值得怀疑。”兄弟二人先后称汗后,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中统元年(60)五月,秦陇战场的交锋率先爆发。
秦陇地区是忽必烈兵力比较单薄的地方,但谋臣商挺却非常有信心,他上奏说:“西师可军遍地。”五月三日,廉希宪、商挺、赵良弼抵达京兆府后一面宣传忽必烈的诏令,一面派人到六盘山军中招抚。十余日后,得知派去的使者已经被浑都海所杀,廉希宪果断命令万户刘黑马捕获刘太平、霍鲁怀,先斩后奏,将二人绞杀狱中。
廉希宪又派刘黑马和巩昌总帅汪惟正赶赴四川,接收川蜀蒙古军团。刘黑马矫称忽必烈圣旨杀掉了成都军将密里霍者,汪惟正杀掉了青城将军乞台不华,忽必烈诏川蜀军事由刘黑马、汪惟正等节制。这一令旨及时稳住了二人和局势。解决了刘太平和霍鲁怀,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盘踞在六盘山的浑都海。
针对浑都海可能北归的选择,廉希宪就地征集川蜀兵卒及家丁四千余人,由八春率领,防止浑都海东犯京兆。授予汪良臣金虎符,银印及白银一万五千两,命令他征调巩昌、秦州、平凉的二十四城军队,作为关中可以调配的军事力量。浑都海率军离开六盘山后,在甘州另一大臣阿兰答儿带领的部队汇合。九月,宗王合丹统一指挥忽必烈所属军马与阿兰答儿、浑都海在耀碑谷展开决战。
阿里不哥方面的这两位统帅被杀,其军溃逃。秦陇战场的大胜使得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忽必烈的方向发展。在秦陇之战进行的同时,忽必烈积极谋划进攻漠北。他派出急使史天泽调回了在长江北岸戍守的霸突鲁和兀良哈台军,这是漠北用兵的主力军之一。中统元年(60)五月,忽必烈命令平阳、京兆两地签发兵员七千名,又征调诸路军三万防守燕京。六月,调东平严忠济等一万五千精兵开赴开平,加上诸王塔察儿、移相哥的军队总计大约有十五万人。
七月,忽必烈御驾亲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敌,放弃了和林。出逃的阿里不哥假意求和,忽必烈并未对他进行追剿,他派移相哥率军留守和林,自己南返燕京近郊。但阿里不哥并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翌年(61),他假借投降之名突然袭击和林守,夺回了和林城。忽必烈再次亲征,在昔土木与阿里不哥展开决战,阿里不哥部将阿脱等投降,阿里不哥北窜。
昔土木之战瓦解了阿里不哥的主力,他再没有力量对忽必烈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玉龙答失、阿鲁忽(察合台孙)等归顺了忽必烈,阿里不哥几成孤家寡人。旭烈兀和别儿哥(术赤后王)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倒向忽必烈一方。随着忽必烈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阿里不哥一方的势力一步步被瓦解。中统五年(64)七月,阿里不哥已经是山穷水尽、众叛亲离了,只得向兄长请罪投降。
三、深度分析结合上面所述,具体分析一下这次兄弟之争。第一,忽必烈兄弟竞争的是蒙古帝国的大汗,这与入元以后的中原皇位纷争所不同的。他俩的斗争牵涉的是整个成吉思汗家族,不管家族的成员支持谁,他们都承认两人中的一个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
第二,双方不再停留在拉帮结派的政治斗争,也不仅仅是以武力为后盾的逼迫就范,而是短兵相接地斗争了四年。这次争夺,宗室内部被进一步的分裂,甚至出现了父子不同阵营的现象。例如合丹、塔察儿属于忽必烈阵营,他们的儿子却效力阿里不哥。可以说汗位争夺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第三,忽必烈的潜抵幕僚们在他成功的道路上起了重要作用。上《班师议》为他统筹夺位大局的是汉人郝经,忽必烈基本上也是按照他的部署一步步夺去了汗位。
不顾家小,挺身来归的是契丹人耶律铸。护送其家小南下,使其免遭毒手的是康里人燕真。畏兀人廉希宪和回鹘人撒吉思合劝塔察儿推戴忽必烈,廉希宪是忽必烈的得力助手,他主动提出去拉拢东道诸王塔察儿,与之配合的撒吉思是塔察儿祖父的旧臣、大必阇赤兼王傅,他曾随从宪宗蒙哥攻打钓鱼山,他之所以力劝塔察儿投靠在汗位争夺战中优势不明显的忽必烈,当是看中了忽必烈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汉人商挺、赵良弼与廉希宪三人在秦陇战场为忽必烈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没有多少军力投入的情况下,他们就地组织军队,利用自身昔日对秦陇官员的统属关系,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得阿里不哥外无援军可以策动自己的攻势,实力大减。除了撒吉思外,以上诸人基本都是忽必烈的家臣,他们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出谋划策上,他们之于忽必烈作用无法与唆鲁禾帖尼之于蒙哥媲美。
忽必烈支持者呈现多民族化的情况,恐怕应该与他奉行的实用主义不无关系,这在他以后的执政过程中依然有所体现,当然这是利弊共存的事情。第四,宗室皇亲的力量在这次大汗争夺战中仍然是决定性的。阿里不哥起初得到了绝大多数蒙古宗王的支持自不必多言,这些人还和先前一样投入到了汗位的纷争中。
拿忽必烈来说,向他确认蒙哥死讯,让他有所准备的是宗王末哥;派使者让他知道阿里不哥动向,为他赢取斗争时间的是妻子察必哈敦;在开平拥戴他登基的是以合丹为首的部分西道诸王和以塔察儿为首的东道诸王;在秦陇战场统一调配军力与阿兰答儿等人展开决战的是宗王合丹。御驾亲征和林,宗王塔察儿、移相哥的军队都在征调之列,为其打前锋的是东道诸王移相哥和纽邻合丹,移相哥还被委任为和林留守;刘迎胜撰文指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想控制察合台汗国,以便为自己的斗争争取后援,最终察合台汗国后王阿鲁忽不甘心将搜集的财富、军队拱手送与阿里不哥,选择投靠了忽必烈,阿鲁忽的反转是阿里不哥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之,可以看出,宗室力量仍然在这次争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关键时间节点,他们出现在了关键的位置上。他们手中的兵力、财富仍然是两位汗位争夺者所依靠的物质,不掌握核心权力的幕僚们更多是智囊的角色。
四、总结
由于种种原因在推戴忽必烈的忽里台大会上已经没有了术赤系宗王和旭烈兀的影子,但是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二人竞争的仍然是全蒙古人的大汗,这是参加斗争的各系宗王的共识;在这次大汗之争中,虽然忽必烈家臣的作用异军突起,但是宗室力量的向背仍然具有决定性影响。鉴于以上事实,忽必烈的登基应和窝阔台、贵由、蒙哥时期的汗位争夺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忽必烈上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藩国与中原宗主国的关系日渐疏远,特别是后来中央与西北诸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蒙古大汗这个称谓对他的儿孙来说就显得有名无实了,汗位之争变成了拖雷后人关于中原汉地最高统治权的争夺即元朝内部的皇位争夺。忽必烈在整个蒙元历史上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明显,他是蒙古的大汗也是中原的皇帝,其元朝皇帝的角色显得更为贴切和真实,因为自他之后,他的子孙所真正能控制的地域已经变成汉地而非整个大蒙古帝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