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与北魏的民族政策和流人政策

黎暝昊天本人 2023-03-03 21:10:45

刘宋与北魏处于南北朝初期阶段,是南北朝对峙局面产生的初始政权,双方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本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和流人政策来吸引其他民族的加入,巩固和壮大本民族的统治。

一、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统治者为了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制定的相关措施。刘宋与北魏对峙时期,双方均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来缓和政权内部以及与其他政权的矛盾,对刘宋和北魏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刘宋的民族政策

刘宋在与北魏对峙时不仅要协调与北魏的关系,还要处理与北方其他民族和刘宋境内南方民族的关系,因此刘宋设置了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和“掌羌、胡朝会”。刘宋对北魏的政策大多是因时、因势而变的,以双方的关系来决定和平交往或是战争,不具有固定性;对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则大多通过对其首领封赏爵位和名号,保持名义上的联系,实行羁縻政策。

如沮渠蒙逊在掌握北凉政权之初就曾遣使向刘宋朝贡“卢水胡沮渠蒙逊私署凉州牧、张掖公。蒙逊及李暠并遣使朝贡”,刘宋也以此来拉拢、联合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共同对抗北魏的扩张。

刘宋对其统治范围内的南方少数民族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编入汉族的州、郡、县,使少数民族成为“编户齐民”,便于从政治上进行统一管理。据《宋书》记载,大明八年(464年)已有20个州、252个郡和1250个县,数量急剧增加。

二是“因俗而治”,通过设置南蛮校尉、宁蛮校尉等少数民族地方官吏进行管理,刘道产担任宁蛮校尉时“善抚诸蛮,前后不附官者,莫不顺服,皆引出平土”,极大地缓和了少数民族和朝廷的关系。

但是刘宋对境内少数民族不光是采取和缓的安抚政策,元嘉年间第二次北伐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刘宋对襄阳地区的沔北蛮进行了大肆讨伐。

宋文帝“命将出师,恣行诛讨,自江汉以北,庐江以南,搜山荡谷,穷兵罄武,系颈囚俘,盖以数百万计”,再加上襄阳地区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此次讨伐完成后,宋文帝便开始以皇子出镇襄阳,加强对该地区的经略。

三是将少数民族迁徙分散与汉族杂居。少数民族自愿归附或被朝廷征服后,经常会被迁徙分散开来或者是移居其他地区。据《宋书》记载,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雍州刺史武陵王骏讨缘沔蛮,移一万四千余口于京师”、“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以为营户或迁出平土”,将归附的蛮族分散管理或者迁居他处,不但能防止其再次聚集作乱,也为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北魏的民族政策

拓跋鲜卑所建立的代国和北魏,均聚集了不少鲜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尤其在拓跋鲜卑部早期的三次迁徙和北魏统一北方、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更甚。北魏的民族政策主要体现在“胡汉分治”、民族压迫和加强汉化等方面。

北魏建立后,对“胡汉分治”的诠释更加全面。在国土的使用分配上,道武帝定都平城后,划分平城周围地区为京邑,京邑之外设八部帅管理。在京邑内部,“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迁徙汉民至京都,分发耕牛,使其从事农业耕种。京邑之外的地区,则是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区。

此外,北魏的民和兵也是分开的,汉族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是普通的百姓,而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兵的主要来源。由此可知,北魏兵和民的分化,实际上也是“胡汉分治”的一种典型表现。在对境内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管理上,北魏所采取的羁縻政策也是“胡汉分治”的一种。

对于境内的汉族,实行“宗主督户制”,即以汉族地区的豪强大族作为宗主管理百姓,成为地方的基层政权;对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是相继推行“离散部落”,即解散原本的八大部落,将部民编户化,二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镇戍制”,设立护军对少数民族加以镇抚,同时也承认少数民族原有部落组织的存在。

北魏对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除了“胡汉分治”外,也有歧视和压迫的一面。太武帝亲率大军攻打刘宋盱眙时,便对宋守将臧质说:“吾今所遣斡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卿若杀之,无所不利。”

据此可知,北魏在作战过程中,往往以其他胡族为先锋,在战场上流血拼杀,若攻克城池,则北魏获利;若不克制,则削弱了其他胡族的力量,对北魏来说亦是有利而无害。

拓跋鲜卑对汉文化的学习由来已久,早在代国时期就曾设立百官,分掌政务,仿照汉族开始初步建立国家体制,再经过北魏前期皇帝的深化,北魏朝廷对汉人的任用和对汉制的学习更加全面。

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语、改汉姓等对汉文化的全面迁移,使得鲜卑族与汉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不仅有利于对汉族人民的掌控,也加速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北魏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大多是沿袭魏晋十六国的旧制,从“胡汉分治”到加强汉化,不仅是北魏民族政策的转变,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突出表现。

二、流人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大量的人口流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产生人口流动的原因大多是出于躲避战乱、受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政府的政策规定或一些自然原因的影响。宋魏对峙时期,流动至刘宋和北魏的人员不在少数,双方对这些流人的不同态度,对双方的实力变化和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刘宋的流人政策

南北朝初期,由北向南迁徙的除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之外,也有一些北方政权的士人向南朝迁徙。宋魏对峙时期,南迁入宋的既有宗室成员,又有世家大族和边镇长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北方战争频繁,为避难而南迁;二是北方汉族士人出于对南方汉族政权的向往和归属之情,主动迁移到南方;三是战败被俘。不同身份的人士迁移到南方后得到的待遇也不相同。

刘宋时期,南迁的宗室成员主要是刘裕北伐南燕、后秦和仇池时掳掠回来的。刘裕攻克南燕后,尽杀南燕王公贵族,将其国主慕容超斩杀于建康,相同地,后秦宗室亦未能幸免。据《晋书》记载,后秦覆灭后“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姚泓及后秦宗室全部被杀。

值得注意的是,刘宋对于南来的宗室不全是杀戮,仇池武都国主杨文德,曾联合刘宋攻击北魏,后来武都被魏占领后,杨文德流亡至建康,元嘉二十七年北伐时,被宋文帝起用为辅国将军,死后还被追赠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对于南来宗室的不同境遇,主要是时机造成的。

刘裕掌握东晋大权后,两次北伐是为了展示实力,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斩首其他政权的首领及其宗室成员,无疑会为刘裕代晋建宋造势。此外,当时正处于刘裕夺位的关键时刻,若保留南燕与后秦宗室的核心力量,难免会埋下后患。因此,南燕与后秦覆灭之后,其宗室成员无有善终。

反观杨文德,武都国建立时,已经是元嘉年间,刘宋不仅国力强盛,且杨文德素来与刘宋交好,曾多次互相配合攻打北魏,因此杨文德流亡至刘宋时,不仅没有陷入危险之中,反而获得了宋文帝的重用,被加封为征西大将军、武都王。

世家大族成员是刘宋时期北方流亡人士的主体力量,代表人物有王镇恶、鲁爽、鲁秀兄弟等,由此三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刘宋对南来的世家大族多有重用。王镇恶,北海郡人,是后秦大将王猛的孙子,苻坚败亡后,跟随叔叔归晋,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义熙五年(409年),王镇恶在北伐南燕时为刘裕所看重,此后跟随刘裕攻克南燕,并参与了攻打卢循、司马休之等战。义熙十二年,又随刘裕北上攻打后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出身不凡,受到晋将上下猜忌,后为沈田子杀害,被追赠为左将军等职,谥日壮侯,配享宋武帝庙庭。

鲁爽,祖父为东晋镇北将军鲁宗之,父亲最初为东晋竟陵太守,后流亡至后秦,再至北魏,被授予宁南将军等职,鲁轨去世后,鲁爽承袭其位。

元嘉二十七年,鲁爽与其弟鲁轨带领宗室投靠宋文帝,鲁爽被授予征虏将军等职,督五郡军事;鲁秀被授予辅国将军等职。孝武帝即位后,二人官职更加高升。由此可知,世家大族流入刘宋后,普遍能得到重用,所获官职大多较高,且能掌握实权。

在流亡到刘宋的北方人中,镇守边郡的将领也是一部分。由于边境战乱频繁,将士们叛逃的几率相对较大,因此刘宋对于流入的边郡武将一般不会给予过高的官职。

如鲜卑人段宏,初仕于北燕、南燕,后投奔北魏,义熙五年(409年)东晋北伐南燕时又投靠刘裕,被封为中兵参军。义熙十二年跟随刘裕北伐后秦,攻克后秦后,被委任为谘议参军与刘义真等人镇守长安。后因救护刘义真有功,才初露头角,被封为宋台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卫率。

直到宋文帝元嘉年间,段宏才被封为征虏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段宏因救了刘义真,才能在刘宋获得较高的官职,其他的如尹冲、氐人焦度等,虽然也获得了官职,但实权均较小,且处于不被信任的状态。

综上所述,南北朝时期流亡到刘宋的北方人中,以世家大族成员最受重用,其次是边镇将领,各政权的宗室成员境遇最差。反观北魏,由于认识到了汉化的重要性,对于北迁南人大多加以重用,给予优厚待遇,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南人,进而对北魏的汉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2.北魏的流人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以北方民众向南流动为主要潮流,但在当时社会环境的驱使下,也有不少南方民众向北迁移。刘宋时期,向北魏迁徙的人员可分为宗室成员、士族、叛逃将领和普通百姓这四类。由于身份不同,迁移的原因也各有差别。

宗室成员和士族主要是由于政治生存环境恶化,受到主政者的怀疑和猜忌,为逃避祸端逃向北方;叛逃的将领大多是由于战败被俘或者慑于北魏兵威,主动归降;普通百姓则是跟随当地有名望者北迁或者是被北魏掳掠至魏。不同于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其他政权,北魏设置了“四夷馆”,专门管理流亡至魏的人士。

南北朝初期,流亡至北魏的宗室成员主要有东晋司马休之、司马文思等人以及刘宋宗室成员刘昶、刘英武等人。司马休之是东晋末期宗室的佼佼者,曾任东晋平西将军等职,因桓玄篡位奔赴南燕,后在刘裕的追击下逃往后秦。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灭后秦,司马休之携宗室成员与韩延之、刁雍等人出降北魏,虽然不久就去世了,但仍被追赠征西大将军等职。同为晋宗室的司马楚之北逃后,亦得到北魏朝廷的器重,被授予征南将军等职,在北魏攻打刘宋、征伐凉州和仇池的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官职不断高升,逝世后被追赠为征南大将军、扬州大都督,陪葬于云中金陵。

除了晋宗室外,刘宋宗室成员亦有流入北魏者。刘宋义阳王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宋孝武帝即位后被封为征北将军等职,其侄刘子业继位后,“昏狂肆暴,害其亲属,疑昶有异志”,刘昶被诬陷谋反,由彭城逃至北魏,受到了高规格礼遇。刘昶在北魏先后与三位公主成亲,官职也由侍中、征南将军、附马都尉,丹阳王上升为齐郡开国公、宋王。

据《魏书》记载,刘昶薨后“高祖为之举哀,给温明秘器、钱百万、布五百匹、蜡三百斤、朝服一具、衣一袭,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加以殊礼,备九锡,给前后部羽葆鼓吹,依晋琅邪武王伷故事,谥曰明”。由此可知,南朝的宗室成员流亡到北魏后,大多获得重用,享有较高官职和实权。

刘宋时期,流入北方的士人也不在少数。晋宋易代之际,刁雍、王慧龙等人纷纷北降。刁雍,渤海刁氏人,祖上为西晋御史中丞,渡江后为东晋尚书令,因其伯父刁逵曾以“刘裕轻狡薄行,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执而徵焉”,刘裕掌权后,因往日仇怨欲先诛刁氏,刁雍先逃至后秦,后降于北魏。

王慧龙与刁雍也有相似经历,流亡至北魏后,刁雍被拜为镇东将军,青、徐二州刺史,王慧龙被封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韩延之被封为鲁阳侯,镇守虎牢。除了跟随司马宗室北迁的士人外,刘宋晚期北迁的青齐士族也是北迁士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刘宋末期,诸皇子争位不断,青齐地区的士族豪强分党混战,北魏乘机占领青齐地区,将当地民众迁至代京,并设立“平齐郡”进行管理。房法寿,清河房氏人,是青齐地区实力较强的士族,协助刘彧平定刘子勋之乱后被封为绥边将军、魏郡太守,投降北魏后被封为平远将军、冀州刺史,壮武郡侯。

由于房氏举族归降且实力较强,其家族成员大多获得北魏晋封。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世为强族,族姓有三千家”。其初仕北魏,因参与叛乱,失败后逃亡至刘宋。

在刘宋参加过第二次元嘉北伐,并参与平定了刘劭、臧质等人的叛乱,后因刘宋内部斗争影响,出降于北魏,被北魏拜为河东公等职,其“子侄群从并处上客,皆封侯,至于门生无不收叙焉。又为起第宅,馆宇崇丽,资给甚厚”。综上可知,刘宋时期流亡北魏的士族,不仅其自身受到礼遇,其族人也大多得到荫庇,获得统治者的重视。

宋魏对峙时期,北魏在太武帝的领导下征服了大夏、北凉等政权,又北击柔然,彻底统一了北方地区。北魏国力的强盛和鲜卑骑兵的强大,使刘宋在宋魏战争中节节败退,其将领被俘或主动投降的也不在少数。流入北方的刘宋军事将领有严棱、毛修之等人。

严棱,冯翊临晋人,东晋末年避难于河南,被刘裕授以广威将军等职。北魏奚斤南征时,严棱率部投降,被拜为平远将军等职,以上客待之。毛修之,荥阳阳武人,其家族均为东晋要员。

毛修之初仕东晋,曾担任右卫将军、安西司马,后为大夏所俘,北魏灭大夏后,又为魏所俘,参与了征讨柔然、攻打北凉等战争,因军功被封为散骑常侍等职。

因毛修之擅长烹饪南方饭食,得到了太武帝的青睐,再次加官进爵,后因毛修之拒绝了朱修之乘机叛逃的建议,以此功勋“迁特进、抚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沈文秀,是出身于吴兴沈氏的武将,因镇守青州时多次击退北魏的进攻,为北魏所记恨,兵败被俘后,被“待为下客,给以粗衣、蔬食。”由此可见,北魏对待投降的武将,并不是一味地给予优待,而是根据其功绩及对北魏的影响分级而论。

宋魏对峙时期,除了北降的上层人物外,还有大量的普通下层民众迁至北魏。他们或是追随宗室成员、世家大族等北上,或是在战争中被俘获,此外,也有受魏招揽,主动迁徙至北魏的南方民众。

北魏对主动前来归附的南方民众,采取积极的安置政策,太武帝曾下令“自今以后,亡匿避难,羁旅他乡,皆当归还旧居,不问前罪。”在边境地区侨置郡县,使其从事农业生产,集中进行管理。

而在战争中被俘虏的南方人,根据当时的情况,有的会被安置在京畿周围地区,专门设立郡县来管理;而有的则会被当作“生口”赏赐给大臣和贵族;也有一些人会变为奴隶,从事放牧等生产活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宋魏对峙时期流亡到北魏的南方人中,以宗族成员最受重用,其次是士族和叛逃武将,普通民众的境遇最差。虽然待遇不同,但北魏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对流亡人士的安置制度与方案,是远远超出东晋、刘宋等政权的。因此,南人在北魏的汉化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魏的发展进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