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被骗了,身为北宋顶流的他,不仅不凄惨,还是史上最幸运人

看一苇 2025-04-18 20:07:03

人们总说苏轼命途多舛,一辈子在贬官流放中度过。

可当你细看他的真实人生,会发现这分明是个顶级配置的"天选之子",父母兄弟拿命给他铺路,妻妾儿女用爱为他筑家,就连政敌都忍不住暗地帮忙。

那些看似痛苦的贬谪经历,藏着的全是令人眼红的福气值。

学霸家庭的硬核投喂

苏轼出生的四川眉山苏家,开局就给他装上了双倍文化buff。

父亲苏洵年轻时本是浪荡公子,游山玩水到二十七岁才突然觉醒。

连考二十年进士失败的惨痛教训,让他悟出血泪经验:要科举上岸必须从娃娃抓起!

于是这位北宋最早的"鸡娃"家长,制定了堪比军事化管理的学习计划,两个儿子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读书,吃饭都在背《春秋》,睡前还要抽背《战国策》。

别人家孩子刚会认字,八岁的苏轼已能对着东汉名士范滂画像写下《范滂传》读后感,气得隔壁私塾先生直骂自家学生:"看看苏家小子!"

母亲程氏更是个硬核教育家。别人拿《三字经》启蒙,她直接用《汉书》当教材。

有次读到东汉外戚专权,她拍案怒斥:"读书人要是只顾自己飞黄腾达,算什么大丈夫!"

这话深深烙在苏轼心里,后来他在官场屡屡直言进谏,源头竟在这童年记忆里。

父母双buff加持下,苏轼十岁就能写出《黠鼠赋》这种把考场老手惊掉下巴的议论文,活脱脱北宋文坛的"六边形战士"。

定制版天才陪读

要说苏轼最令人嫉妒的配置,当属他的亲弟弟苏辙。

这两人同吃同住同行,连读书都像双人连体。

更气人的是,这个自带的"人形外挂"不仅没抢戏,还甘当绿叶。

苏轼亲口说过,每次给弟弟讲学都心跳加速,生怕苏辙随口问出自己答不上来的问题。但天才弟弟从没让哥哥难堪,反而故意保持半步差距。

后来兄弟俩手拉手考中进士,连主考官欧阳修都看傻了,捧着苏轼的考卷感叹:"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更绝的是这对兄弟四十多年如胶似漆,苏轼被贬到黄州,苏辙追着交罚款也要往哥哥身边凑;

苏轼流放惠州,苏辙主动申请外调相邻州府。这哪是手足情深?简直是灵魂绑定。

最经典的当属"破屋同居"事件。苏轼刚做官时俸禄微薄,拖家带口挤进弟弟的破旧官舍。

这房子矮到伸个懒腰就撞瓦片,苏轼反而诗兴大发写《戏子由》:"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换普通兄弟早打起来了,苏辙却捧着诗稿眉开眼笑。

后来朝廷要给官员盖房,兄弟俩干脆合并购房指标,建了座能塞下两家十几个孩子的"超级宿舍"。

这种打破常规的操作,放现在都能上热搜。

拿命换命的兄弟

1079年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彻底见识了弟弟的外挂实力。

当御史台从二十年前的诗稿里挑出"根到九泉无曲处"这样的句子,硬说是在讽刺皇帝时,苏轼被连夜押往汴京死牢。

严刑拷打时他想的不是伸冤,而是摸出珍藏的解毒丸,怕弟弟想不开寻短见。

苏轼写下绝命诗《狱中寄子由》时,连狱卒都看得偷偷抹泪:"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收到信的苏辙直接炸了朝廷的御史台。

他连夜写万言《为兄轼下狱上书》,不仅愿献全部官职换兄长性命,还发动全家联名作保。

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本来和苏轼政见不合,看到弟弟玩命架势也怂了,拉着退休老干部司马光联名求情。

最终皇帝看着堆成小山的求情书,憋出句"恃才傲物"就草草结案。

原本要"杀鸡儆猴"的大案,在苏辙开足马力输出下,硬把死刑改成黄州五日游。

这种拿全家仕途给哥哥挡刀的兄弟情,二十四史都找不出第二例。

三位妻子的治愈系接力

如果说兄弟是苏轼的命定外挂,三位妻子就是他的人生补丁。

发妻王弗十六岁进门就秀出王炸技能,她不是花瓶,而是个活体搜索引擎。

苏轼读书卡壳时,她随手就能从书架精准抽出《汉书·西域传》;待客时要引经据典,她能立即报出《战国策》具体篇章。

更厉害的是她的鉴渣能力,有次苏轼跟人聊得火热,王弗躲在屏风后直接亮红灯:"此人言语夸张,定是趋炎附势之徒。"

后来果然应验。这种亦妻亦师的关系,让苏轼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字字都是后悔没多听贤妻劝。

第二位王闰之更是个神仙续弦。作为王弗堂妹,她守着"替姐姐照顾好姐夫"的承诺,把三个前任的孩子宠成手心宝。

在黄州穷到吃土的日子,她拔下金钗换米面;在朝廷派人抄家时,她连夜烧掉可能惹祸的诗稿(后来证明误烧了苏轼重要手稿,但这份赤诚更动人)。

最绝的是她陪苏轼玩行为艺术,在东坡荒地种出三十石大麦时,苏轼要煮"珍珠翡翠白玉汤",她真拿野菜混着麦粒煮出花来。

这种把苦日子过成诗的女人,难怪苏轼要在祭文里赌咒发誓"同穴为安"。

侍妾王朝云则是苏轼晚年的光。跟着六十岁老头流放岭南时,她背着两岁婴儿翻山越岭。

孩子夭折后,她抹干眼泪继续给苏轼讲笑话。在惠州瘴气弥漫的茅屋里,她能指着苏轼发福的肚子笑他是"满肚皮不合时宜",惹得老头瞬间开怀。

王朝云离世前还在教当地姑娘唱《蝶恋花》,生怕没人照顾苏轼的胃和心。

这三个女人用三十年完成爱心接力,让苏轼始终活在温柔乡里。

学霸天团护驾

苏轼的孩子们更是把"家学渊源"玩出花。

长子苏迈二十六岁考中进士当县长,走哪都带着父亲亲笔题的砚台。

在杭州治蝗灾,在九江修堤坝,活脱脱苏轼2.0版本。

次子苏迨不爱当官,转头拜入大儒张载门下搞学术,硬是用论文拿下北宋哲学界年度大奖。

最绝的是三子苏过,在海南跟着六十岁老爹开荒时,白天种椰子,晚上写《斜川集》,硬是把流放生活过成文创基地。

有次苏轼看着儿子仿他字迹写的家书,乐得拍腿大笑:"这小子临摹得比我还像我!"

1097年这对父子流放海南堪称史诗级带娃现场。面对"十日九风雨,海道多风涛"的绝境,苏过化身全能管家,既能下海捕鱼,又能上山采药;既是私人厨师,又是御用画家。

后来琼州爆发瘟疫,苏过翻遍医书找到药方,带着黎族群众上山采药救人。

看儿子忙得脚不沾地,苏轼得意洋洋写信炫耀:"过子真有隐者风,书剑事业付渠侬。"

这傲娇劲儿,换现在的家长朋友圈能收获两百个赞。

流放路上的VIP通道

别人被贬是落难,苏轼流放纯属带薪度假。

在黄州穷得叮当响时,马梦得太守批给他五十亩荒地。这苏大才子撸起袖子当农民,开垦出"东坡农场",种大麦养土鸡,三年后竟成当地首富。

到惠州吃不起羊肉,太守詹范偷偷给他送羊蝎子,苏轼研发的"羊脊骨烧烤"火遍岭南美食圈。

晚年流放海南,弟弟的学生张中直接把官舍腾给他住,每日海鲜管够。

更离谱的是政敌章惇倒台后,其子章援怕苏轼报复,结果苏轼回信安慰:"此天地之道,物极必反也。"感动得章家人跪着送他北归路费。

连老天爷都偏爱苏轼。在海南三年遇十二次飓风,他发明的"槟榔避风法"救了全村;在常州买田养老,前脚刚到后脚暴雨解旱;临终前梦见自己驾鹤西去,醒来还能喝两碗粥谈笑风生。

这种走到哪都开金手指的运气,活脱脱北宋版"人形锦鲤"。

回看苏轼的六十四年人生,每次跌落谷底都被家人朋友联手托起。那些传世名篇背后,是父母启蒙的笔触、兄弟搏命的勇气、妻妾温柔的浸润、儿孙延续的心血。

当我们在《赤壁赋》里感慨世事无常时,这个被爱包围的男人早已看透,人间最大的幸运,不过是有人愿拿命护你一世天真。

那些被后世渲染的"凄惨",于他不过是为人生赋词添彩的平仄韵脚罢了。

2 阅读:43
评论列表
  • 2025-04-18 23:41

    乌台诗案,苏辙肯定是拼尽全力支持哥哥,但是他人微言轻。杀鸡儆猴,就是有李定等人的打算,所以掀起文字狱,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括,不过那次皇帝没搭理,这次闹的比较大。“全家仕途”?就苏辙一个人吧,你就别二十四史了,苏轼同朝的兄弟就很多,比如王安石、曾巩等,兄弟一方受损,另一个也不会安然无恙。何况,苏轼倒霉,苏辙只不过大树下面好乘凉,苏辙也是保守派,他还在搞变法的“三司使”干过一段时间,真以为没矛盾?

  • 2025-04-19 00:42

    什么槟榔避风法救了全村、常州麦田暴雨解旱这是第一次听说。梦见自己死了如何,可以肯定的说没有,这部分内容我翻过5本传记。

  • 2025-04-19 00:09

    羊脊椎骨是苏轼自己买的,又不是肉,没人要,太守送礼送这个?是写信提到了,“火遍岭南”是现在吧? 苏轼不吃海鲜,还管够……

  • 2025-04-18 23:56

    朝云的儿子苏遯(遁)就没到2岁那么大,黄州生的,还没到南京的时候夭折了,还能多少年后被背着带去岭南?

  • 2025-04-19 00:08

    羊脊椎骨是苏轼自己买的,又不是肉,没人要,太守送礼送这个?是写信提到了,“火遍岭南”是现在吧? 苏轼不吃海鲜,还管够……

  • 2025-04-18 23:33

    乌台诗案,还“解毒丸”……,还怕弟弟想不开寻短见,真无语。绝命诗倒是有的,因为有了送鱼的误会,然后交给一个好心的狱卒偷偷保留,你还“收到信”,那是诗。 王安石那会已经不是宰相,好像在金陵,司马光在洛阳修《资治通鉴》,所以他们不会看到“玩命”的苏辙,也不需要“联名”,何况苏辙当时根本也没看到绝命诗。 宋神宗不是看到求情书就如何,首先,他想改革,所以重中王安石,但是苏轼反对王安石的那种激进变法,所以只能不用,皇帝本人没有杀人之意。其次,乌台诗案,本来就是文字狱,以为有人借此迫害苏轼以求上位

  • 2025-04-18 23:22

    朝廷给官员盖房?“超级宿舍”?别扯淡了,苏家在经常第一栋房子苏轼买的,他先做官的。等到后面两家十几个孩子的时候,很肯定的告诉你两家没住一起,有传记说苏轼常去弟弟家,有说苏辙去哥哥家,时间没印象,但是绝无你黑体字这么写的。

  • 2025-04-19 00:07

    谁告诉你苏轼流放和别人不一样的?有官职,但是很低,所以俸禄也很低。马梦得何德何能,还太守……那是马孟德替苏轼去上太守申请的。还“首富”,自己种田什么时候能致富的?这种蛋就不要扯了。

  • 2025-04-18 23:58

    孩子夭折后,朝云也没那么没心没肺,苏轼更没有,还讲笑话。“不合时宜”是什么时候的事情?那是在开封做高管的时候,不是被贬的时候。

  • 2025-04-19 00:45

    最后一段话,小编更扯淡。乌台诗案被审查期间,苏颂留下了记录;本来做官,从小家里也不要干农活,到了黄州不得不自力更生。难道有人相助他自己就不要付出了?

  • 2025-04-18 23:03

    苏母读汉书拍案而起,在几个版本的苏传都没见过,倒是有范滂的故事,就是汉书里面的。

  • 2025-04-18 23:11

    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筠州,罚铜是处罚,不是苏辙追着交。乌台诗案,苏氏兄弟处罚并不是罪严重的的。苏轼流放惠州,苏辙先他一步已经被贬,不存在“申请外调”。倒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期结束,申请去密州,想离在济南(不太确切)的弟弟近一点,不过在此期间也没见过。

  • 2025-04-18 23:01

    别瞎扯,苏洵没考20年进士,他的理想是通过举荐免试做官。三字经,苏洵到27才发奋读书,因为考试失败,才发奋读书,不是27岁才开始读书。苏轼从小母亲带大的,苏洵就是你说的在外面游荡,后来又送到别人那去学习,后来苏洵回家了,这才跟着父亲读书。如果都等苏洵醒悟,黄花菜都凉了。

  • 2025-04-18 23:18

    你说的“破屋同居”没见过,我看过苏东坡三个版本的传记,可能别的上有。有个可能的是“风雨对床”,那是兄弟两准备制科考试的事情。 苏轼如果刚做官的时候俸禄微薄,苏辙有官舍,苏轼就没有? 苏轼先做官,担任凤翔府签判,写给送行弟弟的有“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辙留在开封。

看一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