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春,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夺走了皇位,把当了8年皇帝的朱祁钰降为郕王。
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朱祁镇仅以藩王的礼仪葬了他,并给了他“戾”的谥号,称为“郕戾王”。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这是一个十足的恶谥。朱祁镇不仅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还否定了朱祁钰保住大明半壁江山的功绩。
可是,朱祁镇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朱见深登基,却推翻了父亲对朱祁钰的评价,重新追封朱祁钰为皇帝。
朱祁钰在位期间,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见深应该对朱祁钰恨得咬牙切齿才对呀。
为什么他要为朱祁钰恢复名誉呢?
我想,这当中,既有平衡朝堂的考虑,也有他个人在感情上的思量。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当了瓦剌人的俘虏。
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不少大臣建议皇帝出逃南京。稍有不慎,明朝就是南宋的下场。
这个时候,是朱祁钰临危受命,登上皇位,顶住了大臣们请求南迁的压力,重用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也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而后,又是朱祁钰励精图治,让大明的朝廷重回正轨。
虽然朱祁镇在夺回皇位之后,出于个人的恩怨,不愿意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和功绩。
但是朱祁钰的功劳,是实打实摆在这的。
要知道,朱允炆在位4年,除了削藩之外,没做什么影响深远的大事。
即便如此,朱棣也只能让史书抹掉朱允炆的年号,抹不掉朱允炆的历史。后人都知道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知道朱棣是怎么上位的。
更别提朱祁钰的功绩这么大,对明朝的影响这么深远,后人看历史,完全绕不开他。

当后人读历史的时候,看到朱祁钰实打实当了8年皇帝,对明朝的立场有这么大的正面影响,死后却连个皇帝的尊号都没有。
他们会怎么想呢?
不会觉得朱祁钰是乱臣贼子,这样的下场是咎由自取。
而是会觉得,朱祁镇爷俩真是心胸狭隘,仅仅因为一己私怨,连这么大的功劳,都不肯承认。
而皇帝,又是很在意青史名声的。他们也不想自己在史书上总是被人骂。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见深为朱祁钰恢复名誉,并恢复朱祁钰的皇帝称号,对他来说有利无弊。
朱祁钰已经死了很多年了,又没有儿子,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力,不用担心追封他为皇帝会又什么负面的后果。
又可能通过追封这事,向天下和后人展示,朱见深是一个心怀宽广的人。
何乐而不为呢?

土木堡之变后,保住明朝半壁江山的大功臣,还有于谦。
可以说,他的作用,比朱祁钰更大。
而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把于谦杀死,造成的反应是“天下冤之”。
朱祁钰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还有待商榷;于谦是个铁骨铮铮的忠臣,却是不容置疑的。
不为于谦平反,在历史上留下的污名,会比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之位更大。
而且,于谦的身后,是整个文官集团。毕竟,于谦是以文官的身份,为明朝力挽狂澜。
朱祁镇冤杀于谦,已成既定事实。朱见深登基之后,如何对待于谦,将影响文官们对皇帝的评价和效劳程度。
所以,朱见深一登基,就为于谦平反,不仅赦免了被贬的于谦之子,把他召回京城,还给于谦复官赐祭。
这给朱见深带来了非常大的正面评价。根据史书记载,朱见深为于谦恢复名誉的诏书,传颂全国。

而于谦的评价,和朱祁钰是绑在一起的。
于谦最大的功劳,是在大明危难之际,力挺朱祁钰继位,并在朱祁钰的信任之下,击退了瓦剌大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于谦又成为朱祁钰最信任的重臣,在朝堂上发展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只为于谦平凡,却不恢复朱祁钰的名誉,那么对于谦的平反昭雪,也是不彻底的。
毕竟,如果朱祁钰是一个乱臣贼子的话,那么于谦最大的功劳,就变成了辅佐千古罪人郕戾王。
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所以,朱见深既然选择了为于谦恢复名誉,那么,他也必然要为朱祁钰平反,恢复朱祁钰的皇帝称号。

前文说的都是关于朝堂的考量。
我认为,朱见深能够追封朱祁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见深不见得像很多人想象的一样,痛恨朱祁钰。
让我们看看朱祁钰在位期间,朱见深的遭遇。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只有2岁的朱见深被匆忙立为太子,而后朱祁钰登基。
以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态度,以及想把太子换成自己儿子的执拗劲,他不会对朱见深太好。
但是史书也没有记载他虐待或刁难朱见深。他对朱见深的态度,大约就是没有太好的待遇,平时眼不见为净。
而这个时期的朱见深,只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孩童,不会积累对朱祁钰的怨恨。
景泰三年,朱祁钰终于如愿以偿,废了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是朱见深被废之后,也不是就成了没人要的小可怜。他被封为沂王,并没有被迁去囚禁朱祁镇的南宫,而是在祖母孙太后身边长大。
这一年的朱见深,5岁。
直到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夺回皇位,朱见深重新成为太子,他也还不到11岁。

也就是说,朱见深童年时期,在当上太子又被废这段时间,几乎是没有记忆的,也没有什么太子不太子的概念。
他被废之后,依然是尊贵的沂王,既没有被囚禁,也没有被虐待,而是在祖母孙太后身边长大。
孙太后虽然不是朱祁钰的亲生母亲,却是朱祁钰的嫡母,是明朝最尊贵的女人。朱祁钰是捧着她的诏书继位的。
就算朱祁钰不像亲生儿子那样孝敬孙太后,孙太后也是有着基本的太后待遇的。在他身边的朱见深,自然也不会被苛待。
这段时期,朱见深最大的压力,应该是来源是身边人对朱祁钰的怨恨,来源于父亲可能朝不保夕的惶恐,而不是直接来源于朱祁钰本人。
更别提,朱祁钰的肚子朱见济夭折之后,他又再次成为朱祁钰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朱祁钰虽然不甘心,却也是考虑过重新立他为太子的,群臣最支持的也是他。

而朱祁镇重新登基之后,朱见深过的又是什么日子呢?
当时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如果没有夺门之变,那么朱祁钰死后,登上皇位的,九成九是朱见深。
也就是说,原本可以提前登基的朱见深,因为夺门之变,被自己亲爹抢了皇位,只好继续当太子。
而朱见深在朱祁镇手下当太子的这段时间,压力可不比在朱祁钰手下小。
朱祁镇也是成天琢磨着要废了他。要不是有大臣力保,加上朱祁镇死得早,朱见深可要成为明朝唯一一个被废两次的太子了。
朱见深在朱祁钰手底下承受压力的时候,不到11岁,放在现在还是个小学生。
而且导致他承受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朱祁镇。
而他在朱祁镇手底下承受压力的时候,是11岁到17岁期间,正值最敏感、情绪波动最大的青春期。
两相对比之下,他还真不见得多么多么怨恨朱祁钰。
他对朱祁钰的埋怨,可能还没有对亲爹多。
那么他为朱祁钰恢复名誉,也就不奇怪了。

朱见深毕竟是朱祁镇的儿子,不好全盘否认朱祁镇对朱祁钰的评价。
他对朱祁钰的怨恨可能没有后人想象中那么大,但也不见得对朱祁钰全无意见。
所以,朱见深对朱祁钰的承认,也是有限的。
他把朱祁钰的谥号定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只有5个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个字。
他也没有给朱祁钰定庙号,而明朝其他皇帝都有庙号。
朱祁钰的陵墓规格,也没有改为帝陵。
可是说,朱见深虽然为朱祁钰恢复了名誉,却也没要给朱祁钰完全公正的待遇。
朱祁钰那为人熟知的庙号“明代宗”,是南明弘光皇帝定的。
这也算是朱见深在给父亲留颜面和在承认朱祁钰之间,维持的一个平衡吧。
你觉得是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