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不能不佩服他开阔的脑洞。
很短的时间内,故事发展像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读者被一次次反转的故事情节吸引,他太会吊读者的胃口了。
在《项链》里,玛蒂尔德是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小职员的家庭。
后来听从家人的安排,也嫁给了一个小职员,算是门当户对。
婚后,她的家里很简朴,还有点寒酸,这让她很郁闷。
她经常会幻想着家里有一天会变得富丽堂皇,家里还有仆人。

她也变成了一个贵妇人,可以什么都不用做,每天躺在安乐椅上昏昏欲睡,吃饭时有人给她端上各种美味佳肴……
她渴望这样的生活,但现实恰恰相反,她没有华丽的衣服,也没有珠宝首饰,虽然她非常喜欢这些。
一想起她那个有钱的女友,看看人家富裕的生活,她心里就不平衡,很伤心,很懊恼,但也无可奈何。
丈夫很明白玛蒂尔德的心思,有一天为她争取到一个请柬,玛蒂尔德可以有机会去参加宴会了。
丈夫花四百法郎给她买了一件漂亮衣裙,然后她去有钱女友那里借了一条钻石项链。

晚会上,她风姿绰约,比所有女人都漂亮,她几乎成了宴会的中心人物,真是出尽了风头。
可是当她余兴未尽地回到家时,忽然发现项链不见了,怎么都找不到。
她几乎要崩溃了,于是她和丈夫东挪西凑,还借了高利贷,总算凑够了三万六千法郎,买了一条类似的钻石项链还给了女友。
从此玛蒂尔德夫妻开始了漫长的还债生涯,她每天干着脏活累活,省吃俭用,为了省钱和人家讨价还价。
她的丈夫除了上班还做起了兼职。
这样的苦日子他们过了十年,才终于把账还完了。
而玛蒂尔德却已苍老得不成样子,更为讽刺的是,当她后来见到她的有钱女友,告诉她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时,女友却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条项链是假钻石的,最多值500法郎。

故事到此结束,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大家一定能猜到玛蒂尔德会有多么尴尬,懊悔,沮丧,伤心,面红耳赤,悔恨……恐怕没有什么词能形容她此时复杂的心情。
莫泊桑让读者有了很深的代入感,会和玛蒂尔德有同样的感受,这个结尾太有深意了。
这篇小说很讽刺,但玛蒂尔德夫妻的良好人品和女友的诚实又让人感觉很美好。
《我的叔叔于勒》也一样,莫泊桑以约瑟夫这个男孩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他家”得故事。
先说约瑟夫家里有多穷,但继而又反转,说即便是这样,每到星期天,他们全家都要打扮一新,穿礼服,戴礼帽,一切装扮都很隆重。
全家人很体面地出去散步,只要一看到有巨轮从远方返航,约瑟夫的父亲总要感叹:如果于勒在这条船上,那该多么惊喜啊。

于勒是约瑟夫的叔叔,是他父亲的同胞兄弟,当读者以为于勒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人物时,却听到了后面的故事。
于勒以前不务正业,虽然出生在穷苦人家,却被人称作“花花公子”,他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他逼着父母拿出了全部家当,简直就是一个无赖。
更可气的是,他不仅挥霍掉自己分到的遗产,还霸占了约瑟夫父亲应得的大部分份额。
虽然按照当时惩罚的惯例,他被送上去美洲的商船,离开了家乡,但对于约瑟夫的父母来说,于勒仍是他们心中的噩梦。
故事后来又发生了转机,家里收到了于勒的来信,说他在外面赚了一些钱,想着以后能弥补给哥哥一家造成的损失。
这封信让约瑟夫一家看到了希望,也从此改变了对于勒不好的看法,觉得他还算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于勒的第二封信更是让约瑟夫的父母很兴奋,于勒在信里说,他要去南美洲做生意,一旦发了财,就会回到家乡,和哥嫂一家团聚。
此后的十年,于勒虽然没再来信,但他一直都是约瑟夫父母的希望,都觉得于勒回来后,家里的状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他们奔走相告,恨不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的人,因为于勒和他的信,约瑟夫的姐姐也好找对象了。
而且从此他们一家每到星期天,就穿戴隆重地去散步,看到从远洋驶来的巨轮,约瑟夫的父亲都要一遍遍重复:如果于勒在这条船上,那该多么惊喜啊。
可是事情又发生了反转,当他们全家去附近一个隶属于英国的岛上旅游时,在船上发现了一个卖牡蛎的老头。

那老头衣衫褴褛,身上又脏又破,满脸皱纹,约瑟夫的父亲发现他很像于勒,就慌忙地向船长打听。
船长的话证实了那个像乞丐一样的老头就是于勒,这把约瑟夫父母吓坏了,赶紧催着孩子们离开。
约瑟夫给那个老头送牡蛎钱时,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脸和皱皱巴巴的手,就知道他一定从来没有发过财。
于是,约瑟夫给了自己的亲叔叔10苏小费,回来还被母亲训斥一顿。
然后他们一家就赶紧离开了,生怕于勒看见他们,从此父母对于勒只字不提。
这篇小说写得太精彩了,故事情节随时发生着逆转,约瑟夫父母也像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
这就是人性,约瑟夫父母对亲兄弟太势利,但他们又是受害者,以前被于勒坑怕了。
于勒确实也很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年轻时不务正业,害了自己,也害了哥嫂一家。
当这个曾经的坏人变老了,却不敢再去打扰哥嫂,他落魄的样子也确实让人同情。
真是世事难料,而莫泊桑就能通过反转起伏的故事,来说明人心人性的复杂,他真的很厉害。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