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丛竹寺-共寻禅悟 2021-11-29 08:41:51

医院曾发生过抱错婴儿的事情,父母发现女儿越长越不像自己,就去医院追查,发现当初抱错了孩子,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想把十岁上下的女儿接回来,可是女儿死活不愿意,非要在养父母家生活。由此可见,依恋情感不是发乎天然,而是源于抚养过程。

如果说,人在孕育过程中与母亲身体的连接是生理脐带,没有生理脐带胎中的宝宝就无法生存;那么,依恋就是人在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抚养人之间的心理脐带,没有这种心理脐带,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正常发展。

当孩子依恋一个人时,这个人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要求,尤其当他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只要他依恋的这个人在,他就有勇气去尝试。这种依恋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真正的意义是让抚养人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天性里既有善的一面,也会有恶的一面,作为父母,家庭养育的智慧之一就是扬善抑恶。那么,如何抑制孩子天性中“恶”的一面呢?如当孩子因妒忌、记恨而出现报复、算计、攻击行为时,出现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心理倾向时,我们如何制止?很多家长在气头上,会通过吼叫、吓唬、打骂、剥夺等暴力手段去教育或训诫。这些手段动用的是肌肉力量,而非心理力量,只会让孩子更加愤怒,甚至会让他模仿这种暴力相向的方式。

试想,一个陌生人对六岁以下的孩子如何心理控制?除了欺骗外,要么严厉恐吓性地命令,要么就是强拉硬拽。小孩会有什么表现?他会紧张到不敢动弹,或者拔腿就跑。如果被生拉硬拽,他会号啕大哭,激烈反抗,陌生人对孩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影响力和控制力,他们只能用纯粹的生理力量和外部强制手段去控制。

有些父母也有如此情况。他们在孩子出生后并没有自己抚养,而是全都交给了别人。当孩子长大上学,把孩子从老家接回身边,孩子见到他们如同见到“陌生人”,这会产生心理紧张、害怕等情绪,心理距离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可以有“外部控制力”——命令或硬性要求,但绝不会拥有“心理控制力”——一声叹息或温柔的请求足矣。所以,“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眷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情感,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听你的话。许多对人的控制力,如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法律的强制规定,都是对人具体行为的控制,而非心理的控制。只有情感关系,包括成年前的依恋情感,成年后的恋爱情感,这些因爱而生的“心甘情愿地被控制”的情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控制力。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