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个人物:甲午海战指挥无方,签署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以至阻止左宗棠收复新疆.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晚清时期的“背锅侠”还是民族英雄,我们一起走进大清帝国后期,去看一看当时的环境和发展走向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
本是科举出身之人,却在战场获得无数军功。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仅24岁的李鸿章考入进士,被选入太学士。 同时,在曾国藩的门下,认真求学经世之学。 三年后,皇家翰林书院解散,但是获得一个留馆编修的职位。 咸丰三年(1853年)奉命回乡训练,多次率兵抗击太平军。 1858年冬,加入曾国藩幕府,协助作战。 1860年领导淮阳海军(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藩推荐他“大才可用之人”,下令在合肥招兵买马。 同治元年(1862年)编入淮勇五营。 曾国藩下令淮勇军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为基础。 曾国藩推荐出任江苏巡抚。 掌握地方政权后,军队在江苏大力扩张,采用新式西炮,使淮军在两年内从6000多人增加到6万到7万。 成为清军中一支装备精良、实力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 (后来淮军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和外国佣兵一起攻打太平军(后组建常胜军)。 1863年、1864年率淮军攻占苏州、常州等地,并与湘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 挽救了即将瓦解的清朝。 被誉为“中兴名臣”。
发现清朝与西洋人的科技差距随后开创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
李鸿章曾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 1870年,终于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任北洋商贸大臣。 李鸿章在与列强交往中认识到富国和强军的方法,积极推动官办军工企业和商贸军工企业的发展。 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商务大臣。 他亲自坐镇在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天津。 他不仅积极谋划北方的防御,保卫北京的防务,还进一步扩大洋务,增加财政收入。 他还煞费苦心地独自编修成为当时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柳公岛扎营。 这支北洋舰队拥有25艘42000吨级的军舰,由大沽港、旅顺港、威海港组成。 三角形,拱形守卫北京的海门。
由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掌握军权,偏向一方,甚至有人称其为“站在北洋治国远方”。 李鸿章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信局(早期话务局)、金余铁路、上海机织。 他还创办了同文博物馆,选拔留学生出国。 他洋务的初衷是兴办军工企业,制造枪炮、弹药、机械、舰船、水雷,主要对付捻军。 但由于淮军武器装备的直接改进,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实力较雄厚的一支军事力量。 到了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为了国防军。
1894年抗日战争(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淮军损失惨重。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多年所做的局面几乎被抹杀。 战败后,在各方的指责下,原本红极一时、首领的李鸿章从此失去了权力。
由于常年与洋人打交道,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表朝廷出访国外和签订条约的各种事宜。
李鸿章也有外交上的“高光”时刻。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驻华特使,应邀赴俄罗斯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出访欧美各国。 3月27日(农历2月14日),李鸿章及其儿子李景芳、李景舒等45名随行人员从上海登上法国船“爱纳司脱西蒙”号,次日一早离开上海随后出东海 . 经太平洋、印度洋人苏伊士运河,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罗斯黑海港口敖德萨,乘火车向北。 这时的李鸿章七十四岁高龄踏上了三万余里的航海之路出访俄国, 他的主观愿望是联合俄罗斯,敦促俄、德、法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他在俄罗斯访问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秘密条约》,随后访问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并向各国元首递交了国书。 一些国家。 从太平洋经横滨回国时,他感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土地征收和补偿的疯狂要求,拒绝上岸表达自己的不满。
彼时,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在内阁中级别最高。 他实际上掌管了清廷的外交、军事和经济权力。 荷方打上了“千岁李鸿章”的彩灯。 李鸿章在诗中还流露出“大国使者”的心满意足。 这封信的墨水在100多年后于1998年从荷兰传回合肥。
然而大厦将倾之时并非一人之功可逆转,更何况还只是一个臣子,在晚清这个破烂不堪的国家,早已回天乏术。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李鸿章授命赴日本在春帆楼议和,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而背上卖国罪名。按照当时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强势的态度,以及日军进逼山海关的不利战略形势,马关条约的结果曾经算是损失最少的情况了。而他在签署条约之前的甲午战争的错误战略决策以及水师的虚有其表,也是招致最终屈辱的条约签署的主要缘由。传说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后来他于1896年周游诸国,出访俄国、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然因甲午战争败签约,在言论责备下,李鸿章调离直督要缺,改督两广。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为奇耻,乃力主笼络俄国共同对付日本,结果产生中俄密约,于中国利权做出相当水平的牺牲。亦有传说为促成此约当中利于俄国的条款,俄方赠银李鸿章以为收购,惟此事并无直接证据。1900年八国联军进图京畿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自保,以至与革命党人接触,试探帝后两宫万一罹难后之可能政局;帝后抵达西安的音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未成局。在西安之时屡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拾掇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授命。李鸿章到京,全无会谈筹码,在各国严厉请求之下,经多番请示在,终于在1901年根本依照各国所提条件签署辛丑和约;李鸿章心力交瘁,签约不久便即逝世。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俄国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国利权的条款之上签字。
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外患难的夹缝中,处于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 他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