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蒙古的辉煌?某个群体,别想多了(历史随笔五六)

托托说文化历史 2025-03-30 04:15:44

近些年有个叫523的导演,导了几部质量和口碑一言难尽的影片,不过比片子更加有话题感的,是以523为首的某个特别群体,对蒙古演员的偏爱,以及言语中对“蒙古复兴”的那份向往~~~甚至他的副手还公然对网友叫嚣——忘了你们是四等人了么?

曾几何时,我们念及民族大团结的需要,我们的历史,总是把元朝的建立,写成是成吉思汗为首蒙古精英的成就,甚至在诸多场合,有意无意写成“蒙元”,仿佛在这个时代,蒙古人个个都是无敌的勇士,善战的军队,个个都是打死人就赔头驴的上流精英,统治阶层。

在我们北方的某个严重缺乏存在感的国度里,虽然举国上下GDP抵不过我们内蒙一个包头市的三分之一,但是仍有一撮自大到可笑的疑似“演技派”,拉着马头琴,唱什么“复兴古老的辉煌”......给人一种脑子泡羊油——强行拉嘲讽的感觉。

真读了历史,就可以告诉以523为代表的这帮群体两件事儿——

第一,元朝的出现,实际上跟蒙古自己关系不大~~~

第二,真复兴了大元朝,别人尚且能当一二三四等人,他们这些人,很大概率的结果,是连人都当不成。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个事儿——

首先要知道一个事儿,那就是自古以来,相比有明确定居条件,明确农业产出的农耕文明,游牧、渔猎这些方式,都是最低级的生存方式。

农耕文明带来的稳定产出,带来的是人口的稳定,生活的稳定,技术传承的稳定,组织力的稳定,从而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在先进生产力的加成之下,中原王朝的士兵有固定的兵员,可以披坚执锐,骑着喂粮食养出来膘肥体壮的良马,只要自己内部不出乱子,收拾草原那些游牧的群体,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史书上骄傲地留下“一汉抵五胡”的断言,可不是白说的。

现代复原的中原盔甲

那么,13世纪的蒙古,怎么好像跟开了挂似得,一下子搞出来一个大的没边的“蒙古帝国”呢?

实际上真看了那段历史就知道,这个大蒙古王朝,实际上来自于金代对北中国汉地的失控,从而让蒙古草原上的精英,得到了一个巨大的人力池外援。从而有了后来一系列的成就。

这话题深谈起来就太话长了,简而言之,就是金代女真的猛安谋克制度,在汉地出现了巨大的水土不服——女真自己的猛安谋克户,因为不善大规模耕作,且缺乏大规模农业协作经验,在肥沃且广大的中原之地,反而纷纷陷入贫困难以自拔(具体的原因另做文章说明),而金国统治者为了满足女真本族的需求,只能不断搜刮中原的耕地资源贴补,进而导致中原汉地人群,对金代统治认同感不断降低,各地纷纷建立坞堡抵御金兵,出现了多个盘踞当地的实力派武装,也就是未来“汉人世侯”们的雏形。

与此同时,随着对南宋战事不利,金国曾经高歌猛进的扩张陷入停滞,金国统治者已经无力靠着巨大的战争红利,来平息猛安谋克们的内部矛盾,因此,曾经满万不可敌的金国士兵,在金朝定鼎中原之后短短几十年,便出现了女真士兵怯战厌战,逃兵不断的境地。

在女真士兵战力断崖式下滑的同时,金国统治者只能大力征发契丹人作为兵员,过度的征发也导致了契丹的猛安谋克户们的极大反感,最终导致了撒八之乱,这场战乱虽然被金国镇压下去了,但也彻底让金国统治者和契丹离心离德。

契丹人作为游牧起家的民族,和草原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契丹人和金国的决裂,实际上也让金代对蒙古草原开始了失控。

自己的本族战力下滑,统治下的契丹人和汉人离心离德,这也就很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曾经雄武善战,名将如云的大金铁军,最后几十年几乎是被蒙古全方位花式吊打,实际上,这就是落后的猛安谋克制度,弊病集体大爆发之后的必然结果。

借助12-13世纪东西方草原商路的疏浚,吃到了商路红利的蒙古草原部落,在经历了早期的混战之后,作为胜利者的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已经开始谋求更大的政治发展,而金国内部群龙无首的契丹、汉人精英的输入,又让乞颜部在短期内得到了良好的技术提升。

可以说,蒙古草原统治力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契丹人,汉人,金人鹤蚌相争,导致渔翁得利的结果。而这个得利者,也并非整个蒙古高原,准确来说,也仅仅是乞颜部的那些原始股贵族。

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四年大战中,忽必烈正是借助汉地的资源和人力,多次大败阿里不哥的正统蒙古军,在史书上被吹的神乎其神的“蒙古铁骑”,在汉人为主的步骑兵战术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有人形容——忽必烈打阿里不哥的军队中,汉人的比例,甚至比一百四十年后朱棣攻克南京的军队还高,虽然目前尚无详细具体的比例来作证,但是忽必烈的元军以汉人为主力,以汉地为基础,是无可争议的,先进的汉地资源,骁勇善战的汉地军队,也正是忽必烈在黄金家族中能笑到最后的决定性因素。

元军士兵中汉化因素很高

而为了笼络北中国汉地中那些汉人世侯的人心,蒙古贵族,准确来说,是孛儿只斤的贵族,不但大力提拔汉人世侯入驻中枢,同时推行汉法,以汉人自诩,甚至在对本族的统治中,更是大力启用汉地的资源,来弹压那些自己的“蒙古同胞”。

说到这里,也请523为首的那帮人掂量一下,真复兴了所谓的大元,自己是否比阿里不哥更加高贵??自己混的如何??是看谁的脸色??

有人可能要问了——元代蒙古人打死汉人赔一头驴是真的吧?

对不起,这还真不是——

赔驴这个谣言的来历,源自于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的记录,其中提到过一个契丹奴隶价值一头驴,仅此而已,整个元代的法典从无此记载。

而元史刑法中,唯一有关于身份关系记载的,就是这句——诸蒙古人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烧埋银一般规定是五十两)(《元史·刑法志四·杀伤》)

元代蒙古人的认定很狭窄,实际上大多数就是乞颜部和相关的几十个中小部落的贵族后裔,比如泰赤乌、别速、札答阑、八鲁剌思这些,至于523那些半蒙半杂的出身,在元代跟“诸蒙古人”这个身份,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此规定对上层的处罚可谓是十分严厉,不仅限定了是“乘醉殴”这个特殊环境(不是醉的情况下有判S刑的例子)并且专门规定了经济补偿(烧埋银五十两是个很可观的数字)

不否认这个元代法典规定里有不平衡和袒护的成分在,但是,相比于宋代动辄“刑不上士大夫”,应该说元代法典,对平民的保护是略有进步的。

据《元典章》七《吏部》卷一《内外诸官数》统计,当时元代中期——

朝官共2089员:蒙古、色目有938员,汉人、南人1151员;

京官共506员,蒙古、色目有155员,汉人、南人351员;

外任官共19925员,蒙古、色目有5689员,汉人、南人14236员。

可见在元代有限的这几十年内,刨除对本族王公和色目仆役保税人的保护性任用之外,大部分地方实际管控权力,仍然在本地人,也就是汉人,南人手中。这是靠着汉人武力起家的元代统治者,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好的,说完了元廷的统治基础和统治现实之外,那我们再讨论一下,523那样的,回到所谓的大元,是个什么角色呢??

不好意思,90%以上的可能性,是奴隶........

523的所谓蒙古出身,也就是个布里亚特蒙古,在元代,这身份跟大汗肯定是攀不上什么亲戚的,所以说,这帮人的职务,天生就是两种——军户和站户。

翻译过来,就是当兵,或者当邮差。

有人肯定说那好啊,蒙古铁骑,多威风啊。横刀立马,来去如风......

很多人以为是个蒙古军就这打扮

不好意思,且不说你躲得过忽必烈手下汉人世侯的钢刀不,就算你躲得过,你苟也苟不了几年,因为,出征的装备,你要自费~~~

那个娜然不是神往花木兰么?不好意思,人家是典型的白富美(不知道白不白)人家自己掏钱可以购置个装甲车去参战,那时候蒙古平民有几个有这条件的??

但是不去也不行,那么结果就是,打赢了也许还能回本,一旦打输了,甚至打败了,人没了,那就是一夜回到放羊时......(甚至羊也没了)。

有人可能说我危言耸听,那么好啊,看看记载——

兀鲁带部贫无擎畜者三万七千二百二十四人

一个四万人上下的部落,穷的连游牧都没羊可放的,占了37000多人,92%。

这是啥时候的记载呢??——前至元二年,也就是1265年,忽必烈当家的第五年......

也就是说,蒙古基本盘人口赤贫这事儿,从元朝还没有的时候,就很严重了。

穷的都没羊可放了,当兵估计都不够填坑的,那么怎么办呢??

只能是卖儿鬻女,然后卖自己了呗。

于是,贩卖蒙古奴隶这个产业,不经意间蔚然成风.......甚至蒙古奴隶还多了个专门的货物代号——驱口。

蒙古驱口

至元二十八年,已经垂垂老矣的忽必烈,还专门提到——满载蒙古奴隶的海船,从泉州卖往世界各地.....成了比元青花还吸引人的重要拳头产品。

523这帮人心心念念的元廷有没有给他们这些祖先以安置呢??我不太好说,但是我知道的是,过了不到十年,1308年,也就是元武宗的至大元年,元廷又有一个统计——从蒙古南下逃荒讨生活的“贫民北来者”,已经有八十六万八千户.......注意,是户.......

这些南下来打工的蒙古平民,结果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但是12年后,也就是1320年,元仁宗延枯七年,元廷明确提到“回回,汉人,南人典买蒙古子女为驱”.......

一年后,也就是至治元年,木华黎的后世子孙拜住对新登基的元英宗提到——“延枯年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驾人为奴婢。”

面对这么惨兮兮的蒙古百姓,好歹要一家亲的元英宗在至治二年,也就是1322年,成立了“宗仁卫”,专门赎买这些蒙古奴隶,然后——遣送回蒙古各部........

两年后,新登基的泰定帝(元代中期皇帝更迭就这么快)发布命令——给蒙古流民粮钞,遣还所部。救擅徙者斩,藏匿者杖之。

换句话说,我给你赎了身,让你回蒙古,谁敢帮你,谁敢藏你,要么杖责要么砍头~~~

问题是——人家放羊都没有羊了,你让他回蒙古,人家逃难逃了个寂寞??

更关键的是,元廷出钱搞宗仁卫,帮这么一帮子人给钱赎身,这钱可不是白花。得记在这些蒙古“驱口”的账本上,这得要还钱的。

也就是说,人家逃难了一圈,当仆人没当上,还白白背了一身债。

玩呐?

我估计被赎身的蒙古驱口,心里最多的是这句

元廷这么玩蒙古本家的结果是,从忽必烈的至元年代起,北地汉人倒没有咋听说大闹腾(除了李璮那种事儿)但是蒙古老百姓起义倒是一个接着一个,无他,真没法过了。

至元二十五年,一个叫伸思伯八的蒙古千户领导的驿站反抗,一度导致元廷在北地交通大瘫痪,一直到元末红巾军时期,各地的蒙古人,加入反元义军的比比皆是,反而是大元朝,要利用各种色目雇佣军和汉军来抵抗这些义军,也成了非常诡异的一景。

当元顺帝逃出大都之后,大都附近将近四十万户蒙古军户,愿意跟他走的,不足一成......

反而倒是一些汉人儒生和世侯,或为大元殉节,或为大元奋战到了最后。

这就是所谓的“蒙古辉煌”的大元。

我想知道那些连自己出身都说不清楚的族群,想复兴所谓的蒙古辉煌,笑话别人是四等人前,是不是先掂量一下,自己这个身份,在那个世道下,能不能当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