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4月21日,罗马教皇方济各逝世,享年88岁。这位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皇,以博爱、包容的领袖形象被铭记。在担任教皇的12年间,他多次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害怕中国崛起”,强调对话而非对抗的智慧,为中梵关系改善与全球文明互鉴留下了深刻启示。
方济各对中国的态度始终充满敬意。2016年接受《亚洲时报》专访时,他直言中国是“伟大参照”——不仅是国家,更是“拥有无穷智慧的伟大文化”。他回忆首次飞越中国领空时的激动:“这片文化与智慧的伟大聚集地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情感源于他对利玛窦等传教士精神的继承:以尊重(Respect)而非偏见看待不同文明。
他多次引用历史案例,如马可波罗传说、郎世宁的艺术对话,强调文明交流的必然性:“如此丰富的文化、智慧和技术知识,不可能永远封闭于一国之内。”面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所谓“挑战”,他驳斥道:“畏惧永远不是良策”,人类完全有能力找到“共存与相互欣赏之道”。
方济各任内积极推动中梵关系缓和。2018年,双方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并于2020年、2022年两度延期,2024年更延长至4年。尽管美国曾施压阻挠,梵蒂冈坚持协议“利于国际社会公益”。方济各的策略清晰:通过务实合作而非意识形态对抗,逐步建立信任。
2020年,中梵外长首次会晤;2023年,方济各飞越中国领空时主动发来和平祝福;2024年,其特使与中国政府代表就乌克兰问题磋商……这些互动体现了他“共同行走”的对话理念:“蛋糕属于全人类,瓜分只会导致碎片化。”
全球分裂时代的和解之光方济各的离世恰逢全球地缘冲突加剧之际。他始终倡导超越东西方对立的“第三条道路”:既批评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呼吁对发展中国家保持开放。在美中对抗的背景下,他关于“中国崛起无需恐惧”的论述尤为珍贵——他将中国视为多元世界的一部分,而非威胁。
正如他在蒙古国即兴演讲中所言:“中国人民的智慧能为世界提供更多可能性。”这种立场与其整体思想一脉相承:反对“货币拜物教”,关爱边缘群体,倡导“命运与共”的全球伦理。
结语:桥梁而非高墙的遗产方济各的躯体虽逝,但其精神遗产仍熠熠生辉。在文明冲突论抬头的今天,他提醒我们:真正的和平源于“接受现实并改善它”的勇气,源于对差异的包容而非恐惧。面对中国的崛起,世界或许应重温他的箴言:“对话是唯一途径——不是妥协,而是一起行走,让蛋糕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