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发布试行政策至今,兰州提出房票安置也已经快两年时间了。
去年11月,兰州发出首张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房票,但是以人才房票的形式落地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3年吸引留住20万大学生”的目标任务。
针对棚改、旧改、城中村改造等拆迁目标群体的房票安置,其实一直没有实际推行。
但这两年,兰州所有的楼市新政,都提及了要全面推行房票安置制度,加快推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控制安置房建设,鼓励选择货币补偿和房票安置。
前期,兰州市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与房票数字系统建设单位一直在做房票系统上线的筹备工作。
去年年底,兰州房票安置实施办法通过审议,近日正式印发施行。
万事俱备,兰州的房票安置政策,如今要正式开始进入执行阶段了。
而且,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也已经上线了房票安置“房源超市”的快速通道。
目前有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棚改项目三个选项,共46334套住宅可供选择。
其中,经济适用房数量较少,目前仅有七里河福润家园、九州轩盛润邸两个项目可选。
棚改项目主要为城关盐白片区-伏龙坪红泥沟片区棚户区整体改造项目1#安置地块项目;七里河建投臻苑、崔家大滩集中安置点项目;西固东川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城棚户区改造项目、达川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榆中和平瑞和园项目。
商品房的选择范围要更广阔,主城四区、红古区、兰州新区、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高新区各个园区几乎都有覆盖。
可选择的项目也很多,央企、国企、头部房企的项目也都有。
可选面积也很灵活,每个项目的预售许可证、可选户型、价格、销售状态、面积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
意料之中的是,核心区域的优质项目当然还是稀缺。
区域、地段、品牌、品质上站得住脚的项目目前还是很少,除非是尾盘状态的。
当然,房票安置房源超市未来肯定还会持续扩充的,毕竟只有增加有吸引力的优质商品房项目,大家才会心动。
而且,政府需要以更大力度督促房源超市中的项目保质按时交付,否则执行效果肯定是好不了。
由于房源超市中的项目也以期房而非现房为主,拆迁户选择房票购置商品房,同样面临交付的不确定性。
如果不能确保交付时间和交付品质,那大家选择房票安置还有什么意义?
兰州目前执行的政策和2023年试行阶段的政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房票票面价值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附属物(构筑物)价值、被征收房屋装饰装修价值、奖金、补助、房票安置奖励。
临时安置费、搬迁费可不计入房票票面金额,由区(县)房屋征收部门向被征收人直接发放。
住宅房屋奖励额度控制在被征收房屋评估价值30%以内,非住宅房屋控制在5%以内。
住宅房屋选择房票安置的,均给予一次性6个月的临时安置费;国有土地上非住宅房屋选择房票安置的,给予一次性3个月的临时安置费。
对比一些城市4%、10%的力度来说,这个比例是高位的,再配合一些税收优惠,子女入学支持的政策,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而且政策也明确了:房票购房优惠幅度应高于正常销售优惠幅度,房票使用金额还可以作为首付款办理贷款。
不管怎么说,房票安置实质上是货币化安置方式的一种。
对于政府来说,房票安置不但可以减轻资金压力,同时也能够帮助本市房地产市场去库存。
对拆迁户来讲,房票安置也不能说没有好处,至少相对安置房建设周期和品质来说,房源超市的商品房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就看区位能不能看得上了。
当然房票安置,向来都不是一刀切的强制推行,而是在原有方案中,提供多一个选择,强调自愿。
已经签约了的,如果不愿意选房票,按照原来的补偿协议约定继续执行就行;如果觉得房票好,也可以申请转为房票补偿。
选钱,选房,选票都没问题。
我们不否认,房票安置吸引不了所有人。
但对于想尽快住进新家,或者想买商品房,以及因为开发商资金问题而导致项目难以为继的家庭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房票安置的推行,除了加快村民回迁安置外,对企业,对政府,对整个市场来也都是有益的。
既能压减临迁费缺口,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推动去库存,也能腾出更多空间给保障房建设及产业发展。
对于楼市来说,则有助于短期去库存。
房票能够把一部分拆出来的需求,定向引导到楼市,锁定购买力去库存。
复建安置量减少了,也带动商品房销售,缩短去化周期。
如果接下来能大范围铺开,不管马力多大,对于楼市来说,这都是一台行情发动机。
只是,可能开发商更关心的是有没有钱,谁给钱的问题。
前几年,有一些城市确实出现了开发商因为房票结算周期太长而拒收房票的事件。
对开发商来说,相比较房子卖不出去,空头支票明显更可怕。
兰州的办法是,建立兑付资金专户,县(区)人民政府与市属国有企业签订房票安置资金委托兑付协议,并将房票安置资金拨付至房票兑付资金专户,由市属国有企业对房票进行资金兑付,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
办理房屋买卖合同网签手续后,房屋出卖人向市人民政府确定设立房票兑付资金专户的市属国有企业提交房票、房屋买卖合同,申请兑付房票购房实际使用资金。
政府的诚意,开发商的诚意,拆迁户的信任,是促成这个政策有效落地的主要因素。
接下来就看,兰州能执行到何种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