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瞅中国历史,咱们老是感慨:中国的地名变得也太勤快了,简直就是瞎改、乱改。就拿北京来说吧,这一个地方名字就换过不少于十次。它一会儿叫蓟,一会儿叫渔阳,然后又变成涿郡、幽州,接着是燕京、大都、中都、南京、北平、京师,最后才定了北京这个名字。从古至今,中国能一直保持原名不变的城市,那真是数得过来,少得可怜。
为啥中国老喜欢改地名呢?这其实跟中国古时候那些皇帝想要“换天改命”的想法有关。古人觉得,一个新的朝代建立,那就是上天的意思变了,所以连带着那些地名也得跟着换。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行政区划的变动让地名也跟着变了。比如说,汉朝那时候有州、郡、县三级,州就像是现在的省。到了隋朝,郡被废掉了,州直接管县,这样一来,州就变成了以前的郡,全国的地名因此大变样。唐朝又改成了道、州、县三级,宋朝呢,又加了路这一级,变成了路、府、州、县四级,地名又换了一茬。元朝更复杂,有省、路、府、州、县五级,明清时期就简化为省、府、县三级,地名也是一变再变。不过,一般来说,如果两个朝代制度上有关联,地名就不会大变,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时期,地名还算稳定,但一换到新的制度,地名就不稳了。
翻翻历史书,你会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秦汉那时候的地名,到了隋唐时期,几乎都变了样。汉朝时候的十三州,到了唐朝,全都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名字。再到宋朝,唐朝的地名又基本被新名字给替代了。到了明清,宋朝的地名也大多换了新面孔。这些地名的变化,可都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慢慢演变。但说来也怪,中国近代史上,有那么一回,地名大规模变动,居然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到底是咋一回事呢?
1912年,中华民国闪亮登场,清朝就此退场。袁世凯呢,他跑到北京当上了大总统,开始一个人说了算,琢磨着怎么独霸天下。到了1913年,袁世凯搞了个大动作,叫“废府留县”,简单说就是把以前的省、府、县三级变成省、道、县三级,府这个层级就被踢出局了。可事实证明,这改革纯粹是瞎忙乎,因为道管得太宽,一个省就那么几个道。后来,府换了个马甲又回来了,那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地级市。袁世凯这一通乱改,把全国的地名都给搅和乱了。
清朝那会儿,府就好比咱们现在的地级市,那会儿府和县的名字经常撞车。比如说,贵州有个兴义府,它手底下还管着一个兴义县;普安府也一样,下面有个普安县。这就跟现在长沙市下面有个长沙县,南昌市有个南昌县,遵义市以前有个遵义县(后来改成播州区了)是一个道理。
袁世凯搞了个大动作,把府给撤了,只留下县,连府的名字都不要了。就拿贵州的兴义来说吧,原本兴义府的大本营在安龙这块地儿。后来兴义府降级成了县,就直接改名叫安龙县了。可奇怪的是,兴义这个名字还是留着,结果搞得大家伙儿都懵圈了,分不清兴义和安龙到底啥关系。等到新中国在兴义地区和黔南州搞建设的时候,干脆就把兴义县提拔成了首府,而安龙县呢,就变成了它手底下的小弟。这样一来,可真是有点乱了套,感觉像是把主次给弄反了。
贵州有个地方,原来叫普安府,它的位置就在现在的盘州。后来,普安府降级成了县,名字也变成了盘县。不过,普安县这个名字却一直还在用。这就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清朝时的普安府,其实就是现在的普安县。像这样地名让人误会的事儿,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1914年,贵州开阳的老乡朱启钤给袁世凯递了份报告,名叫《关于各省重名县改名及理由的汇报和清单》。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把全国那些叫一样名字的县都给换个名儿。结果,这事儿一闹大,全国竟然有127个县都跟着改了名字,那阵子改名的风气可真是热得很。
我觉得,因为地名重了所以改名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要是忽略了地方的历史文化乱改一气,那就把当地的文化给糟蹋了。再说,全国那么多县,偶尔有几个名字撞车也没啥大不了的。到现在,全国还是有些县区名字一样,比如贵阳和广州都有个白云区。不过呢,给县起名时最好还是别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