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胡亥可能被黑了几千年,秦始皇本意也许就是将皇位传给他的

是汽车女魔头 2025-04-22 15:06:50

秦始皇有好几十个儿子,但他一辈子都没定下个太子来,也就是说,他一直没明确谁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大多数人现在都觉得,秦始皇本意是想把皇位给大儿子扶苏的。但小儿子胡亥,他联手赵高和李斯,偷偷改了遗诏,硬是把皇位给抢了过来。

说法是这样的,《史记》里头写了这么一件事:秦始皇跑到沙丘那边,病得挺重,他吩咐赵高写封信给公子扶苏,信里头说:“把军队交给蒙恬,你赶紧回咸阳来参加我的葬礼。”信写好也封好了,但还没来得及交给送信的人,秦始皇就一命呜呼了。那信和玉玺呢,都留在了赵高手里,赵高就私自扣下了给扶苏的那封遗诏和玉玺。

《史记》里这段话,真的让人挺纳闷:首先,那诏书写明扶苏要继承皇位,这对胡亥来说可不是啥好事。胡亥和赵高赢了之后,咋可能还会让这诏书留着,还让它传出去呢?要是真有这诏书,胡亥和赵高肯定早就给毁了。其次,秦始皇一直没立太子,快死的时候才定了扶苏当继承人。这么重要的文件,关乎整个帝国的未来,咋会留在赵高手里,而不是立马给扶苏送去呢?最后,要是秦始皇真想让长子扶苏当皇帝,而扶苏又不在权力中心,以他的聪明,咋可能不提前安排点啥,来保证自己的打算能成真呢?

因此,关于秦始皇究竟打算把皇位传给谁,历史上一直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团,关键就在搞明白以下三件事。

秦始皇让大儿子扶苏去上郡负责监督军队,这到底是想锻炼他呢,还是罚他呢?

扶苏跟秦始皇不一样,他更喜欢儒家的那一套,心里头总是装着别人,待人接物都特别和善。这跟秦始皇那种一点就着的暴脾气,简直是天差地别。所以,扶苏老是挑皇帝的毛病,还一个劲儿地劝皇帝要仁慈点,用仁义来管理国家。这样一来,秦始皇当然就不高兴了,经常给他脸色看。历史上《史记 李斯列传》里头也说了,大儿子扶苏因为多次直接跟皇帝提意见,没少挨批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些儒家学者老拿儒学经典说事,对朝廷的政策指指点点,这让秦始皇非常生气。他一气之下,就下了个命令,说要“烧书埋儒”。于是,好几百个儒家学者被抓起来,直接被活埋了。除了《秦记》,其他国家的史书也都被烧了个精光。还有啊,那些不在博士馆里的《诗》、《书》这些私藏书,也全都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扶苏一听吓了一跳,赶忙拼命劝秦始皇别杀那些术士,还搬出了儒家的话来说理。结果秦始皇火了,直接把扶苏打发到北方,去盯着修长城的军队了。

整体来看,秦始皇让扶苏去上郡当监军,主要是想收拾收拾他,因为扶苏之前跟自己唱过反调。不过,秦始皇那么精明,肯定明白“国家有敢说话的臣子,国家就不会亡;家里有敢顶嘴的孩子,家就不会败”的道理。他心里或许也清楚,扶苏做的是对的。所以,把大儿子打发到北方军队里去当监军,说不定也是想让他锻炼锻炼,在军队里攒点人望和威信。

但秦始皇那时候都五十多岁了,算是上了年纪。如果他心里真的想让长子扶苏当皇帝,肯定不会让他一直待在北方,离权力中心那么远。特别是他第四、五次出门去咸阳外面巡查的时候,早就该把扶苏叫回都城,让他帮忙管管国家大事了。

关键的是,就算不把扶苏叫回来,他也肯定会把支持扶苏的那些心腹带在身边,然后把支持扶苏的大臣留在咸阳。然而,秦始皇却没有采取这种做法。他去世时,身边跟着的胡亥、赵高、李斯,全都是不向着扶苏的,这样一来,赵高他们就有了很大的操作余地。

从好多事情看来,秦始皇好像压根儿就没想让大儿子扶苏以后当皇上,至少在他病死之前的那些打算里是没有的。至于说他快死的时候,会不会突然改变主意,想让扶苏继位,那就不清楚了。

为啥秦始皇出巡时,就偏偏带了小儿子胡亥呢?这是碰巧呢,还是他早有打算?

跟很多父亲一样,秦始皇也挺偏爱小儿子胡亥的。虽说胡亥可能没那么出色,挑不起大梁,但他情商高,嘴甜,会顺着父亲来。说实话,秦始皇心里头,还是更喜欢胡亥多一些。

另外,秦始皇打小就很看重对小儿子胡亥的栽培。他特地选了精通秦国法规的赵高,来给小儿子当老师,教他学习秦国的法律。而且,他还经常把胡亥带在身边,用实际行动来教他怎样治国和管理朝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去东边巡查,他这回没带上其他儿子,就带了小儿子胡亥一块儿走。而且,他还让对胡亥忠心耿耿的赵高也跟着。皇帝用的玉玺和能调动军队的虎符,都交给了赵高来管。万一碰到啥大事儿,有胡亥皇子的身份,再加上赵高手里的玉玺和虎符,那就足够办成废掉皇帝、另立新君这种大事了。

要不是秦始皇脑筋不清楚,就是他有别的打算,想着自己万一有啥不测,好把大秦的天下交给小儿子胡亥。所以嘛,秦始皇第五次去东边巡游,就只带了胡亥一个人,感觉这就是在铺路,想让胡亥整天都围着权力中心转。

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大儿子,他有没有自带当皇帝的便利条件呢?咱们得琢磨琢磨,扶苏身为长子,这在古代往往是个不小的优势。毕竟在很多朝代,立长不立幼是个老规矩了。所以,从顺序上讲,扶苏算是占了个先机。但话说回来,光有长子这个身份可不够。还得看他本人有没有本事,能不能得到老爹的认可,还有朝廷里大臣们的支持。这些可都不是白给的,得靠扶苏自己去挣。因此,咱们不能简单地说扶苏就因为是大儿子就一定能当上皇帝。只能说,他在起跑线上可能稍微靠前了点,但后面的路还得看他自己的表现。所以,扶苏有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天然优势,这事儿还真得两说着。

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尽管历史资料没有明确说明,但他很有可能是秦始皇正宫娘娘的亲生骨肉,换句话说,他就是正宗的嫡长子。不过挺遗憾的,秦朝那会儿既没有“立嫡”的规矩,也没有“立长”的习惯。

从东周那时候开始,秦国因为被封得晚,又地处西边偏远地带,所以受到中原周文化的影响就少。一直以来,它都被中原的那些诸侯国看不起。中原那边讲究的“嫡长子继承”的老规矩,对秦国来说,几乎没啥大影响。

秦国位置关键,老是被西戎和东边的大国惦记着。为了保住家园和族人,他们有个规矩,谁能行、谁能守住国家,谁就能当王。能力强、守得住江山的人,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春秋公羊传》里头提到,“秦国啊,那就是夷狄,他们藏起了嫡长子的名分。”东汉时候的史学家何休给解释了一下,说“嫡长子出生了,也不向全国公布他的名字,而是挑个勇猛的人立为继承人。”你看秦始皇他爸庄襄王、他爷爷孝文王、他太爷爷昭襄王,都不是嫡长子当的皇上。所以啊,那个“立嫡立长”的规矩,在秦国压根儿就没成个定例。

根据好多历史资料的推敲,秦始皇心里头想的皇位接班人,说不定一开始就是他的小儿子胡亥。这也就说明了为啥秦始皇到死都没公开说过谁是皇位继承人,原因可能是他看中的是小儿子,但这孩子年纪还小,秦始皇想等他长大点,历练成熟了再定。

胡亥当上秦二世后,他一顿瞎折腾,把事儿都搅和乱了,老百姓和上天都对他不满意。本来刚统一的中原,又乱了起来,到处打仗。结果大秦帝国到他这就完了,只传了两代。所以后来的文人墨客,就一个劲儿地抹黑他,说他皇位来得不正,添油加醋地贬低他。

0 阅读:17

是汽车女魔头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