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新:乡野逐梦者,振兴领路人

营看江淮 2025-03-22 03:53:22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矶滩乡的村落尚在沉睡,“沈家腊肉”工厂里早已热闹非凡。沈复新穿梭其中,仔细检查着每一块腊肉的腌制情况。他轻轻捧起一块腊肉,一边用手指摩挲着腊肉的纹理,一边喃喃自语:“这色泽,得再深那么一点儿,咸香的味道才能更好地渗透进去。”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耐心地指导工人调整。谁能想到,如今颇具规模的腊肉工厂,最初不过是沈复新白手起家的一个小梦想。

时光回溯到2009年,沈复新怀揣着在外闯荡积累的经验和对家乡的牵挂,决然踏上了返乡之路。彼时的家乡,自然资源丰富,漫山遍野的农作物、成群结队的家禽家畜。然而,农产品的销售却宛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将村民们与富足的生活隔开。“城里人能吃到的东西,咱老家凭啥卖不出价?”沈复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带领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匮乏,技术也跟不上,市场开拓更是艰难无比。但沈复新没有丝毫退缩。他整日四处奔波,为了拉到资金支持,磨破了嘴皮子;为了掌握精湛的腊肉制作工艺,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日夜钻研;为了摸清市场需求,他一个人跑遍了周边大大小小的集市。终于,他的“沈家腊肉”以其独特醇厚的风味、严格把控的优良品质,在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并钟情于这份源自乡村的质朴美味,订单如雪花般纷纷飞来。但沈复新的目光,早已望向了更为广阔的远方。

随着“沈家腊肉”生意日益红火,沈复新清醒地意识到,要想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得更长久、更厚实,仅依赖小规模、分散式的腊肉生产,难以释放农产品的全部潜力,必须向规模化迈进,构建规范化生产体系。2022年,沈复新创立了石台旺鑫食品有限公司。为了打造丰富多样的产品线,除了招牌腊肉,他还决定生产火腿、香肠、腊鸡、板鸭等各类腌制品。当地政府也大力扶持,为公司发展送上了东风。公司顺利入驻矶滩乡乡村振兴创业园,启用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厂房。标准化生产车间拔地而起,冷冻库、烘干机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产能与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公司年产值从原本的300万元大幅跃升至500万元。同年9月,公司成功通过国家SC食品认证,标志着产品品质、规范生产等方面达到权威认可高度,为后续市场拓展筑牢根基。

在沈复新的努力下,公司的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站稳了脚跟,还成功走向全国市场。如今,“石台旺鑫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超市都备受欢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品尝到了石台的特色腌制品,更是代表石台亮相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首届安徽供销年货大集。而这背后,是无数村民们增收的喜悦。村民张大伯满脸笑意,开心地说:“以前我家的农产品都愁卖不出去,现在好了,沈老板的公司直接上门收,价格还公道,俺这收入一下子就多了起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咯!”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张大伯一样,满心欢喜地将自家农产品卖给公司,收入大幅增长,日子越过越红火。

沈复新的心中,始终装着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平日里,他只要听说村里有谁家生活陷入困境,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在公司的招聘现场,他总是格外关注那些家庭贫困、缺乏技能的求职者,耐心地询问他们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安排合适的岗位。截至目前,已有12名困难群众在他的公司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新入职的困难群众进行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他们掌握工作技能。在生活上,他也时刻关心着这些员工,逢年过节,总会送上慰问品,员工遇到突发困难时,他总是带头捐款相助。

在工作中,沈复新始终保持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勇于创新实践。为了提升产品口感和品质,他多次前往各地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传统腌制工艺进行改良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产品屡获好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公司年产值已突破800万元。

从作坊到公司,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业,沈复新的每一次开拓,都为乡村发展开辟新航道。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新思想、新技术回到家乡,无数新的可能正在矶滩这片沃土蓬勃生长。(喻环)

0 阅读:0

营看江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