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521次银发旅游专列上,72岁李桂兰用手机扫描桌角“慢旅驿站”二维码,即刻弹出荆楚文化语音导览;乘务员推着养生茶饮车穿梭车厢,为老人们讲解武当山养生秘诀;列车停靠襄阳站时,接驳巴士已候在专属通道旁,站台上的汉服志愿者手举“古隆中文化地图”引导拍照……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正是武铁开行的银发专列服务升级的缩影。随着4月15日《促进银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地,铁路部门以“服务重构+文旅赋能”的双轮驱动,正将“老有所游”的民生愿景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幸福场景。

从“保障出行”到“幸福出行”。武铁银发专列的密集开行,精准对标九部门行动计划“三化”要求——适老化、品质化、融合化。在汉口站,“银发驿站”不仅提供血压监测、老花镜租借等基础服务,更引入文旅部门驻点,现场办理黄鹤楼、恩施大峡谷等景点的“铁路+门票”联票;列车上设置的“康养顾问”,将湖北中医大学的养生课程搬进车厢,实现“旅途即课堂”的体验升级。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湖北银发旅游专列开行量同比增长210%,直接带动沿线景区老年游客占比从18%提升至37%。这种服务跃迁的背后,是国家将老年旅游从“市场补充”定位转向“幸福产业”的顶层设计重构。
细节展现人文关怀温度。在孝感北站,一组对比实验揭示了服务创新的深层价值:开设老年专属进站通道后,该站银发旅客误车率下降64%,候车区特产店销售额却逆势增长55%。这印证了“便利产生消费”的银发经济定律。更深度的服务设计体现在时空压缩上——汉口站将银发专列停靠点向出站口平均缩短200米,相当为每位老人“减负”15分钟步行时间;列车上供应的“忆苦思甜饭”套餐,用红薯窝头搭配养生粥,既唤醒集体记忆又满足营养需求。更具开创性的是“铁路养老卡”的试点:老年旅客可用乘车积分兑换沿线康养民宿入住权,让交通服务延伸为旅居生活的入口。
轨道上的文旅共同发展。一列银发专列的开行,往往能激活一条文旅产业链。在“武当山号”专列上,十堰文旅局联合铁路部门开发的“问道专线”,将列车变成文化展馆:车厢装饰武当壁画,播放太极教学视频,到站后无缝衔接紫霄宫晨练、道医问诊等体验。这种深度融合产生了惊人效益:专列开行后,武当山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2%,道文化主题餐厅营业额增长68%,连草药香囊都成为爆款旅游商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区域协同——宜昌三峡人家景区与荆州方特乐园通过铁路专列推出“江湖联票”,两地游客互送量增长3倍,催生出跨城文旅CP的新业态。
武铁“百列计划”雄心,不仅体现在数量增长上,更在于产品创新的精度。比如推出“红色记忆”“生态康养”“非遗寻踪”三大主题专列:大别山专列配备随车党史讲解员,神农架专列开设移动氧吧车厢,黄石矿冶专列打造工业遗址研学课程。运营模式上,首创“铁路主导+文旅运营+社区联动”的三方合作机制——老年大学负责客源组织,旅行社设计深度体验产品,铁路部门提供定制化运输方案。这种生态化协作,使专列上座率稳定在95%以上,二次参团率达58%,真正实现“流量”变“留量”。
通过铁路服务的适老化改造,让3亿老年人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生活主理人”;借助“轨道+文旅”的深度融合,将年龄弱势转化为消费优势。随着银发专列网络加密,其承载的不仅是老年群体的出游梦想,更是一个国家在高质量发展中对“人的生命周期”的全程关照。当更多白发旅客手持联程票踏上旅程时,他们书写的将是老龄社会最温暖的叙事诗。(武汉 刘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