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他荣获了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讲述了风烛残年的老人圣地亚哥连续84天出海打鱼却一无所获。然而他仍平静而坚定:“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走运虽好,我更愿尽善尽美,好运来临时就能从容把握。”
1.少年意象:绝境中一道温情的光
书中有个真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少年马诺林。他五岁时就跟着老人捕鱼,约莫十二三岁迫于父母压力暂时离开老人。期间跟老人培养出深厚情感。当时老人的生活非常窘迫,有时连一顿饭都解决不了,小男孩还是不离不弃地照顾着老人。在老人独自出海时,他也常常会喊出:“要是男孩在这儿就好了”。这句老人反复呼喊的简短话语里,我们能感受到男孩对老人的重要性。老人历尽艰辛出海回来,“男孩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了起来。他悄默声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这里男孩的眼泪其实是对老人经历的心疼,内心的看见,也是对老人独自在海上自言自语的回应。(他记不清自己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在独处的时候喜欢大声对自己说话。大概是那男孩离开他以后,开始一个人大声自言自语的吧。)老人在书中是硬汉形象,能单打独斗大马林鱼和鲨鱼群,然而侠骨柔肠的英雄也有平常心。在某些时刻,他也希望有亲密的伙伴分享他或落寞或光辉的故事吧。小男孩的出现就是老人身处绝望时的情绪抚慰,给老人最温暖的陪伴。人在绝境中打转转时,就像在黑暗中航行的船只根本辨认不出方向,而温暖良善之人一句懂你的话就是照亮前方路的灯塔,给你破除迷雾辨认方向的一道光。
2.大马林鱼意象:绝望中的自我救赎
全书精彩名场面当属捕杀大马林鱼一节。这里的描写画面感十足,好像有一架高清摄像机近景拍摄,让读者似伸手就能触到这些海洋生物。钓索慢慢儿稳稳上升,接着小船前面的海面鼓起来,鱼儿出水了。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泄。它在阳光里亮光光的,脑袋和背部呈深紫色,两侧的条纹在阳光里显得宽阔,带着淡紫色。他的长嘴像棒球帽那样长,逐渐变细,像一把轻剑它把全身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然后像潜水员般又滑溜地钻进水里去......老人在跟大鱼进行殊死搏斗时,他自言自语道:“你要把我害死了,我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崇高的东西,老弟!”;当他逮到大鱼后,“鱼闭着嘴,尾巴直上直下竖着,我们像亲兄弟一样航行。他突然想起是谁带谁回家呢?”他自言自语道:“我不过用了诡计才比它强。”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老人对大马林鱼的态度已经不仅仅是你死我活的对手,更像是惺惺相惜的知己,甚至他自己与大马林鱼已经是一体了。从这里深入思维,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这条大马林鱼呢?在一次次自我对抗中,要么持续跟自己较劲陷入自我批判的黑洞无法自拔;要么接纳自己与自己握手言和。
3.鱼骨意象:如何定义成败
文章结尾,鲨鱼把大马林鱼吃干抹净,老人拼尽全力击退鲨鱼群后,最终拖着衣服大马林鱼的骨骼回到岸边。这幅巨大的鱼骨吸引了一位夫人的注意。“那是什么?”她指着那条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不过是垃圾了,只等潮水来把他带走。“鲨鱼。”侍者回答。如果说大马林鱼是老人想得到的结果,那鱼骨就是残酷的现实:拼搏时无人看到,取得胜利时无人喝彩,追逐梦想时不被人理解甚至遭人非议,结果还事与愿违……那又如何?我们就这样定义成败的吗?老人独自出海捕鱼那是莫大的自信;老人面对孤独时喃喃自语那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力量;老人捕到大马林鱼击退鲨鱼群那是他最荣光的时刻;老人最终能拖着鱼骨回来,那是莫大的勇气……这些早已超越世俗定义的成败,一个人内核强大的人任何苦难都能淬炼成他一枚枚不灭的勋章!写在最后:
人活一世,就像老人出海,不能一直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路狂风暴雨。窘迫时,幸而有温情入怀;绝境处,幸而有自己给自己的宽心丸;即使事与愿违,也能坦然接受,不否定自己的奋斗价值!心中有坚定的信念,眼中有闪烁的光芒,即使再强的风暴,我们也能找到“幸而”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又何惧风暴!读完《老人与海》这本书,相信老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会响在每位读者心里:“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作者:杜若语,第1期阅读写作成长营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