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一位网友的购物日记,字里行间全是“想买又犹豫”的纠结:试衣服时被朋友吐槽“一个月工资能买两三件”,转头却因为心疼钱放弃了看中的西装,最后狠下心花了一万多买裙子,结果吃川菜咳到断气——这哪是购物,简直是“钱包与欲望的拔河赛”。
一场购物背后的“收入焦虑”,藏着多少普通人的影子?这位网友的经历,像极了我们身边无数人的日常:逛商场时先看吊牌价,试衣服时默默算着“这一件占我工资的几分之几”,遇到打折款会反复纠结“值不值”,最后要么咬咬牙“报复性消费”,要么空手而归“自我安慰”。
她提到“不是我舍不得花钱,是收入限制了消费能力”,这句话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工资卡上的数字,成了购物车里的“隐形门槛”。
从宏观数据看,这种“收入焦虑”并非个例。
2024年中国居民总消费占GDP的比例仅39.41%,而人均GDP相当的国家平均能达到60.92%。
按139万亿元的GDP总量算,我们的居民消费足足少了近30万亿元。
更扎心的是,占总人口48.5%的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只有12600元;18.5%的城镇流动务工者,人均年消费31601元;而33%的城镇户籍居民,人均年消费能达到37574元——收入差距直接导致了消费能力的“断层”。
为什么“想花钱”却“不敢花”?收入是根,政策在解网友的纠结,本质是“消费需求”与“收入能力”的错位。
她喜欢素色休闲款,却总被推荐大花商务款;看中了亚麻西装,却觉得“不值2300”——这不仅是审美差异,更是市场供给与普通消费者需求的脱节。
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收入增长跟不上消费升级的步伐。
好在政策已经在“动真格”。
2025年,国务院两次重磅会议都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一方面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另一方面聚焦“一老一小”、文体旅游、冰雪消费等潜力领域,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
专家也指出,提高居民收入是提振消费的关键——只有让钱袋子鼓起来,才能让购物车“活起来”。
正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所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才是带动消费市场的根本。”

那位网友最后“花了他一万多”的“报复性消费”,其实是压抑后的反弹。
这提醒我们:消费不是“洪水猛兽”,合理的消费既能满足生活需求,也能拉动经济循环。
但要让更多人“愿意花”,需要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收入要“跑赢”物价。
2025年国家明确要“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这不是简单的“涨工资”,而是要让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尤其要关注农村和城镇流动群体的收入提升。
其次,供给要“对得上”需求。
网友喜欢素色休闲款、德训鞋,反映的是年轻人对“舒适、实用”的消费偏好。
市场需要更精准地捕捉这类需求,少点“大花商务款”的套路,多点“素色休闲”的诚意。
最后,政策要“兜得住”底气。
政府转移支付占GDP的比例,中国仅8.03%,远低于样本国家的17.85%。
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减少“存钱防风险”的焦虑,才能让大家更敢“为自己花钱”。
那位网友最后说“我的那点工资就留着买零食吧”,听起来是调侃,实则是无奈。
但2025年的政策信号已经很明确:从“促增收”到“扩消费”,从“稳就业”到“优供给”,国家正在想办法让我们的工资卡,不再是购物车的“刹车”,而是美好生活的“油门”。
毕竟,谁不想大大方方试衣服、痛痛快快买喜欢的?
当“一个月工资能买两三件”不再是“扎心提醒”,而是“轻松常态”时,或许我们的购物车,才能真正装下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