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乱世出英才,三国时代的英雄辈出就是这句话最为鲜活的注脚。但因为有一些英雄的光芒过于璀璨,比如被鲁迅先生评价聪明得近于妖怪的诸葛亮,还有既奸诈又才气纵横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老爷......这让我们忽略了一些虽然才智过人,却如同流星一样一闪而过的人才。比如,徐州人陈登。
在三国这部大戏里,陈登的戏虽然并不是太多,却十分亮眼。

他先是推动刘备做了徐州牧,又在吕布夺得徐州后,成功将曹操引入徐州,在成为广陵太守后,成功击溃孙策的进攻......
如果说陈登这个人哪方面的素质让人最为印象深刻,我想是他的沉着冷静和临危不乱。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说:“陈元龙于惊涛骇浪之上犹弄潮耳”,这句话虽然并不见于正史,却十分准确传神地总结了陈登这个人的过人之处。
这样的一个奇才,也的确有着非凡的出身。
1/出身世家
陈登,字元龙,是徐州下邳淮浦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陈珪任沛国相,所谓“国”其行政级别其实与“郡”属于同级,只不过是因为沿袭了秦之前“诸侯国”的行政区划传统,而称为“国”,其级别大概与今天地级市行政长官相当。
陈登的叔父陈瑀曾做过吴郡太守,叔父陈琮做过汝阳太守,而陈珪的伯父陈球在灵帝时做到太尉,位列三公。
所以,陈家在徐州是绝对的名门望族,陈登代表了徐州本地世族的意愿和利益。由此也可以推测,陈登之所以能够从容不迫地搅动徐州的风云,也跟其家族在徐州的深厚根基有很大的关系。

少年时代的陈登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气质,《先贤行状》记载:
“登忠亮高爽,沉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
陈登初入职场的途径与曹操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举孝廉进入官场。他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任职,最早的职务是东阳县长。在这个位置上,陈登体察民情,抚弱育孤,对其治下的百姓展现出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后来,陈登做了典农校尉,这是一个负责农业和水利的职位。陈登在这个位置上做得也很出色,他巧妙地设置水利工程,让徐州的农业得以丰收。《三国志》记载“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
2/弄潮儿
乱世对人最大的考验在于,你要不断地闪转腾挪,在急剧动荡的环境里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像在下一盘以自己以及很多人的性命为筹码的棋局。你必须面对,你无处逃避。
在三国乱世,富庶的徐州成了一块众人觊觎的肥肉。打着报仇的旗号,曹操来了,一顿烧杀抢掠后,因为后院起火——陈宫联合张邈还有吕布一起进攻兖州。曹操这才暂时放下徐州去救兖州。
徐州牧陶谦老了,他需要给徐州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于是有了《三国演义》中陶谦对刘备三让徐州的桥段。
陈登为刘备做了以徐州为根据地,以图霸业的设想:“鄙州殷富,户口百万”,“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两次入主徐州,但还是没有能在徐州站稳脚跟。刘备还落得个连老婆都陷落在曹操处,一个人孤身投奔袁绍的下场。很多人据此质疑刘备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就不知道刘皇叔如果天上有知会不会十分气不过的来一句:“你行,你来!”

扯远了,还是说陈登。
此后,徐州迎来了一个陈登十分看不上的人——吕布,《三国演义》对这一段的描写基本可信。为了赶走吕布,陈登跟曹操接触,见到曹操的陈登说了这样的一番话:“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太祖大悦,拜登广陵太守。”
所谓“轻于去就”,就是对于去留等决定很轻率。这句话细细地想起来非常有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陈登看来,吕布这个人没什么头脑,更谈不上什么信仰,总是像只没头苍蝇似地乱闯,给不了徐州什么前途。
陈登靠着与老爸陈珪的合作,还捣毁了吕布与袁术的合作。
袁术本来想拉拢吕布,还想跟吕布做儿女亲家,而陈珪和陈登父子俩硬是靠着一张如簧巧舌说服吕布把本已送出去的女儿,又接了回来。所谓:“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
由此看,曹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统一北方,真的应该感谢陈登。宋末元初的学者陈普评价: “元龙父子二人耳,贤于曹公十万师。吕布就擒公路死,都在劝回新妇时”。
3/战略眼光
陈登在做了广陵太守后,还是一如既往地表现优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巧妙地瓦解了孙策对广陵的进攻。
公元199 年,孙策西征黄祖途中,派军攻打广陵。当时孙策的兵力是陈登的十倍,但陈登一点都没有惊慌,他先是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孙策的军队以为陈登根本就没有勇气出战,从而产生了轻敌心理。
陈登在看到孙策的军队懈怠之后,命令打开城门,突然杀出,打了孙策一个措手不及,孙策的军队被冲散,陈登取得了胜利。
失败了一次,并不能使孙策死心,他再次派孙权带领着部队进攻广陵郡的匡琦城。这一次,陈登派陈矫去向曹操求助,陈矫说了这样一句话来拉拢曹操:“比郡虽小,形变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

意思是:我这个郡小是小了点,但却是个战略要地,如果您愿意来救援我,我愿意做您向外拓展的一个盟友,或者说屏障。前面我们提到了,陈登这个广陵太守不是曹操封的吗?那应该就是曹操的下属啊,可这句话听起来却是争取做曹操的一个友军。
这说明陈登是有一定的独立性的,或许他本就拥有自己的军队,有一定资本与各路英雄一争高下。
还是说回陈登怎样巧设疑兵,阻击孙权。在曹操的援军还没有到的时候,陈登就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然后乘夜点燃。孙权的大军看到火光,以为曹操的援军到了,加上之前惨败的阴影,顿时惊恐自溃。
陈登见时机已到,亲率大军出击,一举击溃孙权军队,再次取得保卫广陵的胜利。
看到这里真让人感叹,陈登可真是个奇才!而陈登更为不同凡响的表现是:他曾经建议曹操在东吴的政权未稳之际,尽早对其发动战争,以防止其做大。可惜曹操当时忙于收拾袁绍,就没有听从陈登的建议。
待到孙吴政权崛起,成为大患后,曹操已经悔之晚矣。
4/该死的生鱼片
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陈登,获得多方的爱戴与赞誉。
陈登后来又去做东城太守,在广陵离任之时,广陵百姓扶老携幼出城,要追随陈登而去。经过陈登的耐心说服,百姓才不再坚持。
陈登不光赢得了百姓的倾心爱戴,还受到了刘备的高度赞誉。有一次,许汜在与刘备和刘表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了陈登,并且表达了对陈登的极度不满。大意是说陈登这个人特别没礼貌,许汜到了陈登家,陈登不仅对他爱搭不理,还自己睡大床,让客人许汜睡下床。
非常讲究韬光养晦的刘皇叔面对许汜对陈登的差评,居然一点都没有含糊。他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表大笑。

大意就是说现在这乱世,你应该有点责任心,想想天下人,天下事,别老想着置房子置地。人家陈登是心怀天下的人,跟你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根本不是一个Levle的,所以跟你没啥可聊的。陈登这样对你已经很客气,换做我,我就睡楼上,让你睡地上。
在这段对话里,刘备还给了陈登一个至高的评价:“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刘备的大意是说陈登这种人,你只在史书上找得到,在现实中很难遇到。
陈登这样一个奇才,却壮志未酬,就英年早逝了。陈寿在《三国志》中也对陈登的早逝表达了惋惜之情,称:“雄气壮节,然其壮年而逝,功业未遂,不禁让后人惋惜”。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陈登 “年三十九卒”,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提到陈登得的病是 “胸中烦懑,面赤不食”,后经华佗诊治,吐出了许多寄生虫,华佗认为是陈登平时爱吃生鱼脍,导致寄生虫在体内积聚所致。
但华佗当时只给了陈登一个疗程的药,治好后告知陈登此病三年后可能复发,需要有良医在旁。三年后,果然如华佗所言,陈登旧病复发,而此时华佗不在,陈登最终因此病去世。
面对历史,我们总会忍不住提出一些假设:假如曹操再活得久一点,会不会将中国统一,从而让魏晋南北朝给中国人带来的离乱和苦难少一点?假如诸葛亮的那把火没有被大雨浇灭,他真的能克复中原吗?假如陈登没有吃那么多生鱼片,他将成就一番伟业吗?......
可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