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最近,世界首富马斯克发声称,他“死也要死在美国,哪儿也不去”,紧接着他又说:“也许会去火星”,但那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马斯克与特朗普一唱一和,特朗普觊觎加拿大、格陵兰岛甚至中东地区的加沙领土,马斯克的手伸得更长,连火星都想占为己有。马斯克不只是说说,他是有一个“火星殖民计划”的,该计划将在未来15年至20年内实施,马斯克的SpaceX公司计划将8万名地球人送往火星殖民,就像当年欧洲人来到北美洲殖民一样。区别在于,火星上没有印第安人。

与马斯克欲在火星荒漠上建设一个密封透明穹顶形大型增压建筑“火星城”相比,中国也有自己的太空计划。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七号将在2026年到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嫦娥八号将在2028年前后到月球验证怎么在月球上盖房子,目前中国已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月壤打砖机,可在月球上就地取材,用三D打印技术制造出不同规格的月壤砖,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月球上建一座“广寒宫”即将成为现实。
从中美各自的太空计划来看,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性竞争,太空探索已超越科学范畴,成为大国战略博弈与商业野心交织的新战场。中国的“嫦娥六号”于2024年完成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其自主导航与中继通信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未来可能以月球为中心构建深空通信网络,并向全球开放合作。这种系统性布局不仅挑战了美国在太空领域的主导地位,也为资源开发与科学探索提供了新范式。对于中国在太空领域研究取得的巨大进步,有着“修昔底德陷阱”情结的美国人是急火攻心的,特朗普政府将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重心转向火星,试图通过私营企业合作加速进程,与中国在太空领域一决高下。

中美“太空争霸”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其动因来自于资源、规则与战略焦虑。月球与火星的争夺本质上是资源与规则制定权的较量。月球南极被认为富含水冰与稀土,是建立永久基地的理想选址;而火星的矿产与潜在宜居性则成为星际殖民的焦点。美国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多次渲染“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以科研为幌子占领月球”,而中国则反讽美国的“双标”——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被默许,中国的月球探索却被污名化。中美“太空争霸”的更深层矛盾在于国际秩序的重构。美国试图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联合盟友制定月球开发规则,而中国则通过ILRS倡导多边合作,两种路径的冲突折射出全球科技权力格局的裂变。
中美的“太空争霸”会不会回到美苏冷战时期那种状况?在这一点上,中国与美国的看法是不同的。美国的思维是海盗思维,抢与夺是它的显著特点。而中国一直呼吁“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合作而不是对抗。中国认为中国在月背采样、熔岩管居住试验等领域的技术突破,美国SpaceX公司在太空低成本运输上的创新,均为全人类提供了共享的技术红利。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称:“月球不应成为战场,而是人类走向深空的起点”。未来若中美能在深空探测、资源利用标准等领域找到共识,避免重蹈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覆辙,将是人类的福音。

从中国的“广寒宫”计划到美国的马斯克“火星城”计划,人类正站在太空文明的门槛上。中国的系统化布局与马斯克的太空商业布局共同勾勒出多元化的探索图景,而这场竞争的核心并非单纯的技术较量,而是发展模式与价值观的碰撞。不管是月球也好、火星也罢,那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太空资产,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争个你死我活是愚蠢的,唯有超越地缘博弈,将竞争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动力,为全人类的福趾着想,人类才能真正开启“星辰大海”的共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