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中美“关税战”在中国的强硬反击下出现令特朗普颓丧的结局,一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顶着美国的压力访华,致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 二是中国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或取消对华电动车关税;三是在美国国内资本巨头们施压下,特朗普不得不宣布将对所有进口的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和零部件进行“关税豁免”,形同认输。美国试图以经济胁迫重塑全球贸易秩序,结果这场中美博弈的走向却与特朗普的预期大相径庭,特朗普的“帝国思维”在现实面前撞了南墙。

虽然此战大涨了中国人的威风,但我们同样要预防“美国崩溃论”的自满心理,“唱衰美国”并不能使美国真正衰落,贸易战的结果必然是“双输”。昨天我跟一位华侨聊天,他就向我表示了这种对唱衰美国的民粹主义担忧。这位华侨生活在美国,对美国的发达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比一个例子就知道了,为什么许多富人或权贵都将妻子、儿女以及他们的财富送往美国?如果美国真的这么差,你认为这些“精英”都是傻瓜吗?真实的美国有许多优越于中国的地方,连任正非这种民族清醒者至今都认为是美国的学生,何况我等普通人,千万不要让非黑即白的叙事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盲目乐观的心态不仅会忽视美国制度的韧性,也可能误导对全球格局的理性判断。
我认为这位华侨的看法是正确的。美国在走下坡路不假,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远没有衰落到落后于中国的程度,美国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美国的长处,规避美国的短处发展自己,才是一种正确的心态。特朗普是美国人民选出的总统,他固然有许多战略误判,但千万不要把他看作是一个傻瓜。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初衷是削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只不过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加征关税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市场信心崩溃罢了,说白了是特朗普对付中国使用的战术不对,关税突破边际效应阈值后,沦为了“数字游戏”,这一招不灵了。特朗普乱打关税王八拳,不仅削弱到美国的金融信用,还暴露出特朗普在中美博弈中工具箱的枯竭。

特朗普会承认失败吗?他当然不会,特朗普还会祭出新的武器。我们观察到,中国联合多国推动新多边贸易机制,使美国被孤立的风险陡增。特朗普将关税视为“最美丽的词汇”,但其政策缺乏长期规划,加剧了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制造业竞争力下滑与过度依赖服务业,而“关税战”反而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但我同时认为:尽管特朗普的政策加剧了美国内部分裂,但“美国崩溃论”的预言仍显草率。一个鲜明的证据是,许多撰写《美国完蛋》系列书籍的学者最终移民美国,反证其制度仍然具有吸引力。美国历史表明,其制度设计具备强大纠错能力:总统任期限制、政策周期性调整以及司法独立性,均能遏制极端决策的长期影响。
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与文化包容性仍是其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例如硅谷与华尔街的全球影响力、诺贝尔奖获奖数量、移民虹吸效应等,均非短期政策所能摧毁。即便在中美“关税战”的阴影下,美国仍主导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尽管美国的巨额债务与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但美元霸权地位、消费市场体量及能源自给能力仍支撑其经济韧性。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中美博弈与全球秩序重构,避免非此即彼的叙事陷阱。将中美竞争简化为“谁取代谁”的零和博弈,既不符合现实,也无益于合作,只能让第三方“渔翁得利”。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虽受挫,但中国倡导的“全球南方”合作仍需与现有体系兼容。中美经济高度依存,“关税战”如果持续打下去,必然会演变为“双输困局”,这是中国与美国都不希望看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特朗普头脑还算清醒的话,应该转变观念,放弃“单边胁迫”思维,转向与中国的“科技竞赛”与“规则共建”,由恶性竞争转向良性竞争与合作共赢,或能开辟重构世界秩序的新路径。而中国坚持反制美国单边胁迫的同时,亦需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美“双输”局面,走出两国发展的困境。特朗普的“关税战”第一回合的失败,本质是美国霸权衰落的缩影,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已走向崩溃。历史反复证明,唱衰与盲信皆不可取。唯有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动态平衡,才能为全球秩序重构注入建设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