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优秀为何不录”,母亲声讨引热议,网友:别想多了!

我是小羽呀 2025-04-17 16:06:05

随着又一年考研季的落幕,考研结果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众多考生的命运尘埃落定之时,一位同学考研调剂未进复试的情况,却引发了诸多猜测与热议。

那位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的母亲,因为儿子考研调剂的问题,向广西大学发出了质疑:“我儿子优秀为何不录?” 她的儿子一志愿报考 985 院校,虽差两分未能进入复试,但分数其实相当可观。

在调剂阶段,母亲四处打听后,将目光锁定在了广西大学艺术学院。招生办老师给出 “孩子条件很好” 的回应,让母亲满怀希望,甚至带着孩子奔赴广西,结果却发现儿子连复试名单都未进入。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在公布的 34 人复试名单中,儿子分数排名第 9,那些比儿子分数低 30 分,且一志愿只是双非院校的学生却获得了复试资格。

至今也没搞懂为啥这位同学没有进复试。有人说看分数,从部分情况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因为分数偏低的考生确实没能进复试,可这位同学分数高呀,按分数理应获得复试机会,这就令人费解了。

网友都觉得这个妈妈可能想得太多了,“过分强调第一志愿没多大用,关键还是要看本科出身”,在研究生招生,尤其是调剂阶段,部分院校可能会更看重考生的本科院校背景。这是因为本科出身较好的学生,往往在学术资源、师资力量、科研训练等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可能在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上表现更为突出。例如,一些 985、211 高校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参与过更多的科研项目、学术竞赛,有更好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这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是有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本科出身可能会成为院校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仅仅只看第一志愿和考研成绩。

在实际的研究生招生中,确实存在一些本科院校较好的学生,即使第一志愿没有考上,在调剂时也能凭借本科院校的优势获得一些机会。比如,一些双非院校在调剂时会更愿意接收来自重点高校的考生,认为他们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储备,能够更快地适应研究生的学习节奏。

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本科出身不好的学生就一定不如本科出身好的学生。有很多双非院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考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在专业素养、研究能力等方面也表现出色。他们可能在本科期间克服了各种困难,通过自学、参加科研实践等方式提升自己,具备了很强的实力。仅仅因为本科出身就对他们进行否定,是不公平的,也可能会错过一些优秀的人才。

研究生招生应该是基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而不是单纯以本科出身来评判。如果过于强调本科出身,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因为本科院校的限制而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相违背。教育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让本科出身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除了本科出身、第一志愿和分数外,还会考虑考生的科研经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面试表现等多个方面。一个在科研项目中表现出色、有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即使本科出身一般,也可能会受到导师的青睐。而且,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有些则更看重理论基础,不能简单地将本科出身作为关键因素来一概而论。

这种观点将本科出身作为判断考生是否会在复试中被刷的主要依据,过于绝对地认为出身不好就大概率被刷,忽略了考生个体在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虽然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培养模式可能存在差异,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那些来自非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努力和能力。许多双非院校的学生通过自身刻苦学习,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在复试中能够凭借自身实力赢得导师认可。

研究生复试的目的是全面考察考生的专业素养、科研潜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而非单纯依据本科出身来选拔。导师更看重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的能力。只要考生在复试中能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知识、清晰的思维逻辑、对研究方向的浓厚兴趣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无论其本科出身如何,都有很大机会通过复试。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原则,研究生招生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如果仅仅因为本科出身就判定考生大概率被刷,这对那些出身普通但努力优秀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会打击他们追求学术进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学生的发展,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此,也想问问各位读者,对于这位同学未进复试的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还有哪些可能导致他未获得复试资格?又或者,你身边有没有类似令人疑惑的考研经历呢?欢迎分享,咱们一起深入探讨这背后的考研选拔逻辑与社会现象。

0 阅读:10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