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些在国内售卖的产品,会在包装上标注这些内容。
最基本的,比如 ISO9001、ISO14001,都是常规项目。
再往上,就是什么欧盟标准、FDA(美国食药监局)认证、澳洲或新西兰原产地、德国进口之类的。
一来有了这些标签,仿佛就有了护身符,身价也随之高了起来。
但如果没有,在货架上摆放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好像显得低人一等似的。

而国人购物时,看到以上字样,也大体心宽了许多。
记得有一次,我在北京某高端超市里看到一款酱油,标签上写着日文,售价30 多块钱,容量却只有 500ml。
营业员看我在“研究”这款酱油,走过来为我热情地介绍,说这款酱油采用了酿造工艺,天然发酵,不含任何人为添加剂,属于出口产品,很多日本顾客都来买呢。
我抱着巨大的好奇心,咬牙买了一瓶。本来要带回家自己慢慢享用的。结果因为坐飞机携带不便,最后送给了前来送机的朋友。
朋友后来对我说,那瓶酱油的确很好,炒菜放两滴,炒出来的菜味道非常鲜美。
看来那个超市营业员的介绍,不是浮夸了。
只是我很疑惑,好的产品,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溢美之词来标榜,又是天然酿造,又是出口品质的。
所谓“天然酿造”,不应该本来如此吗?

记得小时候吃到的酱油,都是散装的,是酱油坊自己酿造的。我七八岁的时候,就经常拿着家里的空酒瓶去街上的酱油坊打酱油。
“打酱油”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却再也不需要自己带着空酒瓶子去“打酱油”了,超市里都是包装好的酱油。
我只是奇怪,当初产量很低的酿造酱油的小作坊没有了,为什么现在产能很大的现代化工厂,却很难吃到过去的酿造酱油了?

按道理说,产能扩大了、规模上去了,那酿造酱油应该更容易了呀?
为什么恰恰相反了?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产品变得难以返璞归真了,但标签上的文字内容,却越来越多了。
比较起来,还是国外入口的产品标注更简洁:不含某国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