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锋谷影视娱评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当庞众望说出“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这句话的时候,他身上仿佛有庞志芹的影子在发光。
那位瘫痪在床的母亲,用乐观和坚韧塑造了一个从寒门中崛起的国之栋梁。
而当庞志芹的生前采访细节被公开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真正的言传身教,从来都跟金钱的多少没有关系。
乐观是苦难中开出的花
庞志芹的人生,好像从一开始就被命运开启了“困难模式”。
她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她下肢瘫痪,还截去了双腿。
成年后她又嫁给一个精神分裂患者,一家人只能依靠父母捡废品勉强过活。
然而,当儿子庞众望出生以后,这位母亲却用笑容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撑起了一片晴空。
在庞众望的回忆中,他的妈妈每天都在笑,还经常说“人要往前看”。
这句简单的话,成了庞众望面对人生困境的座右铭。
生活很苦,可庞志芹的乐观却并不是装出来的。
当年7岁的庞众望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时候,她没有崩溃,而是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地借钱。
她知道,这几万块钱是他们全家好几十年的收入,她也知道,邻居们说的“可能治不好”是在劝她不要再花钱了。
她什么都明白,可是那是她的儿子,“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不可能放弃儿子的命”。
这位蜷缩在轮椅上的女人,在说出那句话时的身形竟如此伟岸。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了庞众望的心里,那一天他便明白了,困境中的坚持,比抱怨更有力量。
庞众望活过来了,她毫不意外,因为她知道命运的手段也不过如此。
就像曾经医生也告诉过她,说她活不过20岁,可庞志芹却说“我想翻个倍”。
这个在命运面前都从不低头的女人,也从不在儿子面前展示脆弱。
庞众望的印象中,他的母亲很少会哭。
可庞志芹私下里告诉记者,其实她特别爱哭,只是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罢了。
这份坚强,也传承到了庞众望的身上。
当记者问庞众望是否羡慕其他孩子,他回答“我感觉自己要比其他人更幸运,他们应该羡慕我才对”。
或许庞众望会想,天底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人,而她又恰好是我的妈妈。
无声的教科书
庞志芹没有能力给儿子报补习班,更没有能力去辅导他的功课。
可她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她虽然瘫痪,但却一直坚持自己做饭,5岁的庞众望看在眼中,便搬个小板凳站到灶台前,学着切土豆。
家里欠债时,她没日没夜地做针线活挣钱,庞众望便学着姥姥姥爷的样子,去偷偷捡废品卖钱。
这些场景,并不是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而是一个家庭在绝境中自然形成的生存方式,要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初二那年,庞志芹因为患上了严重的贫血而住进医院。
一夜之间,这个刚刚还清心脏病债务的家庭,再次陷入了绝境。
为了凑齐四五千的医药费,庞众望学着母亲当年的模样,挨家挨户地去借钱。
他不怕被拒绝,也不怕别人的冷嘲热讽,更不怕被同学们嘲笑。
他唯一害怕的,就只有妈妈再也救不回来了。
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家庭的贫困,也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那一年,庞众望才14岁。
被“爱”浇灌的种子,最终也会开出名为“爱”的花朵。
即将到高中住校的庞众望,心中有着放不下的人。
他担心自己离家以后,母亲太过孤独,就悄悄写了30封信交给姥爷,嘱咐每天读一封给妈妈。
信中有关心母亲饮食的“不要舍不得吃饭,水要烧开了再喝”,也有叮嘱姥姥姥爷的一些注意事项。
这样细腻的情感表达,并不来自于任何教育理论,而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多年来无声付出的自然回应。
“别人都是妈妈哄孩子,现在该是我哄你了”。
精神基因的延续
2020年,庞志芹因病去世,终年48岁,她将自己的生命不止“翻了一倍”。
临终前,她得知了儿子考上清华的消息。
她一辈子没读过书,最羡慕的就是读书人,所以她留给庞众望最后的嘱托,便是要“多读书,读好书”。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浓缩了她一生的教育理念: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
可她并不是要儿子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能赚很多钱。
她之所以想让儿子好好学习,是因为希望他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这个期许对庞众望来说或许是一种压力,但他同样会觉得那是一种动力。
这种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能力,正是庞志芹用行动“教”给儿子的生存智慧。
庞众望婉拒了所有的社会资助,不是矫情,而是他深刻明白赚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拿着别人辛苦赚来的钱过自己的生活,他心里过意不去。
而且从另一方面说,不接受资助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不管是勤工俭学,还是各种奖学金,他觉得有了生存的压力,才会有向上拼搏的动力。
如今,庞众望已然不负众望,从那个捡废品的少年成长为了肩负使命的清华博士。
当他在台上坚定地说出“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不会想到,这份宏大的家国情怀,源头竟然是一位瘫痪在轮椅上的母亲。
他是一个改变了家庭命运的儿子,也是一位心系国家的栋梁之材。
他更是庞志芹用最有限的物质条件,完成的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是她生命的延续。
结语
“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如今的庞众望,正在以一篇篇论文、一件件专利践行着母亲的期许,回应着时代的召唤。
那位没读过多少书的母亲,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精神的而非物质的,示范的而非给予的,陪伴的而非强求的,这便是庞志芹的言传身教。
部分参考资料:
不负“众望”!他被清华大学留校直接攻读博士啦!——今日沧州
寒门学子有望上清华,自强故事感动网友——清华大学
央视专访清华新生庞众望:母亲瘫痪 寒门少年初长大——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