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事件,
山东一位中学教师因为在朋友圈晒了几张露营、火锅聚餐的照片,
被家长举报,理由是“整天吃喝玩乐,不配为人师表”。
这件事一度引发热议——老师下班后还能不能有自己的生活?
随手发个美食、旅行照,真的有损师德吗?
然而,在讨论教师的个人生活权利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体制内教师的身份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尤其是在言论表达方面,
一旦不慎,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甚至法律风险。
因此,体制内教师尤其需要警惕情绪化言论,
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陷入舆论风波,甚至影响职业生涯。
山东这位老师仅仅是在朋友圈晒了几张照片,就被家长举报,
可见公众对教师的关注度有多高。
如果教师在网上发表过于情绪化的言论,
比如吐槽家长、抱怨学校管理、甚至对教育政策指手画脚,
极有可能被截图、转发,最终演变成影响深远的舆论事件。
有些老师可能只是无心之言,
比如抱怨一句“又要加班改作业,累死了”,
但被家长看到后,很可能被解读为
“这个老师对工作不上心”“不想负责”,甚至引发投诉。
同样,如果在社交媒体上与家长、网友发生争执,
语言激烈一些,就容易被放大成“教师态度恶劣,不配从事教育工作”。
如果发表情绪化言论,可能会涉及法律问题,例如:
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
《刑法》第246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侵犯他人名誉权:
《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否则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传播不实信息可能触犯法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信息等行为,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
比如,有的教师因为对家长的不满,在朋友圈发泄情绪,
甚至曝光家长聊天记录,认为自己只是吐槽,
但如果措辞过激,被家长举报,很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在社交媒体上发几句牢骚、吐槽几句,
甚至调侃一些学生、家长或教育政策。
但对于体制内教师来说,这种“口嗨”很容易失控,比如:
抱怨家长:
“这届家长真难伺候” → 可能被截图传播,甚至引发家长群体不满。
调侃学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笨” → 可能被误解为歧视学生,引发学校调查。
指责学校管理:
“上面的人根本不懂教学” → 可能被领导关注,影响考核和晋升。
在社交平台上,有些言论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依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有的老师曾因在微博上批评某项教育政策,
被上级部门批评,甚至被单位约谈。
因此,社交平台上的每一句话,教师都需要三思而后发。
山东教师被举报事件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关注,
不仅是朋友圈的日常动态,公开发表的言论更是如此。
虽然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但体制内教师的身份决定了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
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放大解读,甚至引发职业风险。
我们可以有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需要更智慧。
可以在私密聊天里倾诉,但不要在公开平台发泄;
可以寻求合理沟通,但不要在网络上引战。
谨慎发言,保护自己。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人、引导人,而不是成为舆论的焦点。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