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这本书,家喻户晓,四大名著之一,400多年来一直是大伙儿的心头好。专家学者们研究它研究得头都大了,从孙悟空的花招到唐僧的唠叨,再到佛道思想的杂糅,啥都挖了个遍。可谁能想到,400多年后,一个11岁的小女孩马同学,竟然揪出了一个所有大人都没发现的“漏洞”,连专家都得竖大拇指!

马同学的“西游瘾”
马同学是个小书迷,尤其对《西游记》情有独钟。每天放学回家,她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书,跟着唐僧师徒四人翻山越岭。她爸妈也挺给力,不仅陪她读,还跟她聊得不亦乐乎。一天,她翻到第五十四回,讲到唐僧他们到了西梁女儿国,国王请客吃饭,桌上摆满了玉屑米饭、蒸饼、蘑菇、木耳。她一看,咦?这不就是咱江淮一带的家常菜吗?她挠挠头,心想:“从大唐到西天,十万八千里,吃的咋都跟咱家一个味儿?”
这疑问像个小钩子,勾得她坐不住。她接着往下看,发现这事儿还不止一回。第六十九回,朱紫国请客,有笋芽、黄粱饭、粉汤;第七十九回,比丘国又是香稻饭、木耳、嫩笋。翻来覆去,菜单都像从江淮老家直接抄来的。马同学越想越不对劲,赶紧拿笔把这些记下来,打算跟同学们唠唠。

课堂上的“小侦探”
语文课上,马同学站了起来,信心满满地说:“从大唐到西域,文化差那么远,吃的咋都一个样?这不奇怪吗?”同学们一听,眼睛都亮了:“对啊,咋没早想到!”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开了。班主任笑眯眯地点头,说:“小马这观察真厉害,写篇作文吧!”马同学一听,来了劲儿,回家就开干。
她把几个关键场景列得清清楚楚:西梁女儿国的玉屑米饭、朱紫国的笋芽粉汤、比丘国的香稻嫩笋,样样都带着江淮味。她在作文里写道:“这估计跟吴承恩有关。他是江淮人,写书时可能不自觉把老家的饭菜塞进去了。作家不都这样吗?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往故事里带。所以咱们看到的取经路,吃的都是江淮风味!”这篇作文写得有鼻子有眼,老师看完直夸好,推荐给了学校文学社团。

从课堂到杂志,专家也服了
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一看,乐了:“这发现太有意思了!”他赶紧把作文投给了一家大牌文学杂志。编辑们读完,拍案叫绝:“11岁小姑娘,能挖出这细节,太牛了!”文章一发表,立马炸开了锅。学术圈的大佬们都坐不住了,捧着马同学的作文研究起来。
一位《西游记》专家在采访里说:“这小女孩真不得了!我们研究这书几十年,盯着情节和思想看,谁也没在意吃的。她提醒我们,文学不是凭空来的,跟作者的生活脱不了干系。”另一位学者也点头:“从大唐到西域,地理气候差那么多,吃的咋可能都一样?吴承恩肯定是把江淮老家的菜单搬进去了,太自然了!”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这漏洞没法反驳。

网友炸锅,马同学要当文学家
这事儿不光学术圈热闹,普通读者也兴奋了。网上到处是评论:“《西游记》还有这秘密,太惊奇了!”还有人喊:“小姑娘比大人还聪明!”马同学的爸妈乐得合不拢嘴,说:“我们就随便陪她看看书,没想到她能整出这么大动静!”他们鼓励她继续玩文学,挖更多宝贝出来。马同学也挺开心:“我要更努力,长大当个文学家!”

小马的菜单清单
想知道马同学发现了啥?这儿有她找出的几个“江淮味”场景:
- 第五十四回,西梁女儿国:玉屑米饭、蒸饼、蘑菇、木耳。
- 第六十九回,朱紫国:笋芽、黄粱饭、粉汤。
- 第七十九回,比丘国:香稻饭、木耳、嫩笋。
瞧瞧,是不是有点像江淮人家的饭桌?马同学用她11岁的眼睛,硬是给400年的《西游记》找了个新看头,连专家都得说:“服了!”这小侦探的故事,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