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奇葩”一幕:战败者竟被敌方教逃跑

历史边角料 2025-04-07 15:26:45

在如今的认知里,战争总是残酷血腥,获胜方对败军赶尽杀绝似乎是常态。但在春秋早期,战争却有着别样的 “君子风范”,晋楚邲之战中的一个片段,就生动展现了这一独特现象。

邲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597 年,是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要战争。彼时,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军救援,双方在邲地对峙。因晋军内部意见不一,将帅失和,面对楚军的突然进攻,晋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荀林父仓促下令抢渡黄河以躲避楚军攻击,晋军争船渡河,自相残杀,很快便陷入溃败。

在晋军逃亡过程中,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部分晋军战车在逃跑时陷入泥坑,动弹不得。追击而来的楚国人看到这一幕,不仅没有乘胜痛击,反而乐了起来,主动教晋国人抽出车前横木。晋军依言而行,战车刚从坑里出来,没跑多远,拉车的马又盘旋不前,无法继续奔逃。楚国人见状,再次耐心指导,让晋军拔掉兜风的大旗,扔掉多余重物。晋军照做后,这才顺利逃走。

吃了败仗,还得靠敌人指点才能逃脱,晋军将士感觉颜面尽失。于是,一边狼狈奔逃,一边转过头讽刺道:“哼,我们可不像你们有这么丰富的逃跑经验。” 表面上,这是晋军对楚军的嘲讽,暗里却也透着自己吃了败仗的尴尬与无奈。

邲之战以楚国大胜告终,楚国声威大震,鲁、宋等中原小国相继背弃晋国依附楚国。这场战争中的 “插曲”,不仅体现出春秋早期独特的战争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所秉持的战争观。在那个时代,战争被视为一种贵族间的较量,有着特定的礼仪和规则,即便兵戎相见,也要保持风度。但随着时代变迁,战争的性质逐渐改变,这种充满 “君子风范” 的战争场景,也慢慢成为历史的绝响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