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孩子怎么突然得了抽动症?往往离不开这4个原因!

儿科叶冬兰 2025-03-30 17:14:38

抽动症这病看似古怪,实则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外有学业压力、电子屏幕耗伤肝阴,内有先天不足、饮食不节酿生痰火,最终导致肝风内动,脾土失运,风痰相搏作祟。

抽动症怎么来的?

一、先天禀赋——肝肾不足

《黄帝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孩子若先天肝肾精血不足,就像小树苗扎根贫瘠之地,稍有风吹草动便摇摆不定。这类孩子往往早产儿居多,或母亲孕期情绪波动大,导致胎元不固,肝肾精血亏虚,肝风易动。

二、后天失养——肝风内动

如今孩子课业压力大,电子屏幕看多了伤肝血,炸鸡薯条吃多了生痰热。肝血不足则生风,痰热互结则化火,风火夹痰四处流窜,筋脉失养,孩子便会不自主地抽动。

三、情志过激——引动肝风

孩子心思敏感,若常被责骂或过度施压,就像琴弦紧绷,突然断裂。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度情绪刺激会引动肝风,诱发或加重抽动。

四、脾虚痰扰——风痰作祟

“脾为生痰之源”,孩子若长期吃冷饮伤脾阳,或暴饮暴食损脾胃,水湿运化失常聚成痰。痰随风动,上扰清窍则挤眉弄眼,下注喉间则怪声不断。

抽动症的三种类型

肝风内动型:频繁眨眼、耸肩摇头,脾气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常伴有睡眠不安、多梦易惊。

脾虚痰聚型:腹部抽动、喉中吭吭声,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动作缓慢而绵长。

阴虚风动型:手足蠕动、口出秽语,形体消瘦,入睡困难,舌红少苔。抽动时轻时重。

归根结底,抽动症就是“风邪作祟,气血失和”。我们要做的,就是平肝息风、化痰宁神,让孩子把体内这股“乱风”平息下去。

门诊医案

记得诊室来过个叫小宇的男孩,九岁,三年级时开始出现挤眉弄眼,渐渐发展到甩手踢腿,喉咙里还不时发出犬吠声。老师总反映他上课坐不住,成绩直线下滑。

初见时孩子面色青黄,眼下有乌青,手指甲旁长满倒刺,显得疲惫不堪。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最特别的是,每当集中精力做手工时,抽动的频率就会减少。

辨证属典型的“脾虚痰扰,肝风夹痰”。治疗分三步:

第一阶段:温胆汤合涤痰汤加减

药物: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胆南星、石菖蒲。

功效:化痰浊、疏通脾胃,缓解痰湿内阻。

第二阶段:羚角钩藤汤合四君子汤

药物:羚羊角粉、钩藤、天麻、党参、白术、炙甘草。

功效:平肝息风同时健脾益气,稳定肝风。

第三阶段: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

药物:熟地、山茱萸、怀牛膝、女贞子、墨旱莲。

功效:滋水涵木,补肾精以养肝血,滋养肝肾。

两周后喉间怪声减少,上课时能安静听完半节课。一个月后手工课作品获了奖,抽动幅度明显减轻。最可喜的是,孩子主动提出想参加学校的航模社团。

三个月后复诊,面色变得红润,指甲倒刺消失,睡眠安稳许多。老师说现在他虽然偶尔还会耸下肩膀,但专注力已大有改善。

这孩子先天脾肾不足,后天又嗜食冷饮,导致脾虚生痰,痰浊引动肝风。治疗时先以温胆汤化痰浊,再以羚角钩藤汤平肝风,最后用六味地黄滋肾阴。如同先扫清道路,再稳固房屋,最后浇灌树木,步步为营。

特别叮嘱家长三件事:

忌冷饮:寒伤脾阳,会加重痰饮

限电子:久视伤肝血,易引动肝风

多户外活动:接触自然能疏解肝郁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