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70%酒厂停产?中小酒企的破局之路

酱香新视野 2025-04-01 11:21:15

市场不缺酒,缺的是好酒。

危机本质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周期性调整与结构性改革的叠加结果,倒逼产区转型升级,具有品质优势和品牌底蕴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一、茅台镇70%酒厂停产?

2025年酱酒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有传言核心产区茅台镇已有70%中小酒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尽管这一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考证,但行业分化、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据《2024-2025年度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酱酒产能同比暴跌13.33%至65万千升,基酒价格从2021年高峰期超50元/斤跌至30元/斤以下,产能利用率不足30%。仁怀市白酒企业从2024年的868家缩减至不足300家,632家酒厂被清理退出,淘汰落后产能6.6万千升,产能过剩与消费理性化的矛盾集中爆发。

头部企业如茅台、习酒通过“降价保量”策略抢占市场,而中小酒厂因资金链断裂、库存积压和环保政策收紧被迫退出,形成“冰火两重天”局面。

二、核心矛盾:三大推手

01 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2019-2021年,超2000亿外部资本涌入茅台镇,前期资本狂热导致产能远超市场需求。部分企业库存周转周期超18个月,价格倒挂成为常态。

02 消费理性,价值回归

消费端呈现“哑铃型”分化:一方面,高端酱酒(如茅台)通过品牌护城河维持价格韧性;另一方面,大众酱酒市场崛起,500元以下产品动销速度比千元产品快15-20个百分点。消费者决策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对性价比的追求跃居首位,转向“两不喝”(太贵不喝、劣质不喝)。200元以下“口粮酱酒”销量逆势增长,高端酱酒需求萎缩。

03 政策收紧,成本压力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四改一建设”(窖底防渗、煤改气、水冷改风冷、暗管改明管、废水应急池建设),强制酒企升级环保设施,未达标者直接关停,环保成本上升让中小酒厂难以承受。

仁怀计划到2026年将酒企数量控制在800家以内,新项目产能门槛提高至1万吨。政策收紧本质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如茅台镇填埋8551口窖池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腾出空间。

三、破局路径:中小酒企的生存策略

01 品牌化:品质突围与差异化定位

邹旺集团遵循古法“12987”酿造工艺,依托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优享赤水河独特水源与微生物环境,原料采用红缨糯高粱与赤水河水,确保酒体纯净度。目前拥有3万吨老酒储能及年产能超5000吨的规模化优势,为中小酒商提供“一斤也是吨位价”的基酒供应,原料成本降低30%以上。推出覆盖碎沙至坤沙共14种基酒规格,创新不同轮次酒差异化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口感需求。

02 抱团取暖:供应链整合与成本优化

邹旺集团通过“基酒供应+OEM品牌开发+企业定制”三轮驱动模式,构建全链路生态:

基酒集采降本:中小酒厂可采购邹记基酒,依托规模化生产与轻量化连锁加盟模式(40平旗舰店+社区店),降低终端运营成本40%以上。

OEM品牌开发:邹旺集团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品牌策划到终端营销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支持贴牌、联名、区域专供等多种合作形式,共享窖池资源和品牌背书,降低合规风险与资金压力,成功孵化“邹六福”“中福台”等30余个品牌,其中“邹六福·生肖龙酒”单款销售额破亿元。采用“共同开发、共担风险”模式,降低中小酒商入行门槛,目前合作客户超100家,覆盖商务宴请、文创收藏、节日礼品等多元场景。

定制服务:针对企业、个人及渠道商的差异化需求,邹旺集团推出覆盖酒体、包装、文化的全方位、多层次定制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独特的消费体验,引起了热烈反响。

03 渠道创新:技术赋能与体验升级

邹旺集团推动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从原料种植的精细化管理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控制,集团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大幅提升产能效率,实现了酒体稳定性与风味独特性的双重提升,为产品品质提供坚实保障。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邹旺集团利用数字技术将绿色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周期,降低生产能耗,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营销端深化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营销网络,利用大数据赋能门店引流,通过精准触达与流量转化,实现市场覆盖率的显著提升;集团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溯源中的应用,以透明化、可追溯的品控体系增强消费者信任;开拓音乐出品等品宣形式,拓展酱酒的应用边界,深耕多元消费生态;门店将品鉴、展示、销售等功能融为一体,打造沉浸式消费空间。

集团创始人邹记福先生说道:“我们集团生产的酒不仅是口感上绵柔醇香,达到余味悠长、空杯留香之境,最重要的是我们美酒养生的酿造理念,深度契合了年轻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追求,赢得新生代消费者的价值认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