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管善建
豆腐粑,在我的家乡湖北麻城,念起来是“豆腐粑儿”,后面两字合起来念成一个音。可能是其个头小巧,通过读音不同以与一般的“粑”进行区分吧。
豆腐粑,小小的,圆圆的,厚薄均匀,材料搭配不同,口感会有一些差别。但金黄带绛红的颜色,基本一样,为节日的餐桌,添了一份“团圆喜庆”的气氛。
豆腐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过年时招待客人的一道小菜,也是一道美食。其制作工艺不复杂,储存方式也简单。那时没有冰箱,但冬天气温低,用瓦罐或塑料袋装起来即可,也有人用绳线穿起来,直接挂在墙上。
顾名思义,豆腐粑的主要材料是豆腐,其次是少量面粉,还有用专用刷子刷得很细的萝卜丝或切得极碎的萝卜丁,豆腐和萝卜挤掉水分后,加上辣椒粉、姜末、食盐,搅拌均匀,料就算调好了。然后用日常吃饭用的碗底做模,碗底那个小圆直径约4厘米,深约4毫米,用来做“模”,大小、深度都非常合适。
将碗反扑在台面上,用洗净的纱布往碗底上一铺,手指压一压,让纱布与碗底完全贴合,再将调好的料用勺子舀到抹了点油的手掌上搓成丸子状,然后放到碗底“模子”中,将周边的纱布收拢,盖住模子里的馅料,用手掌近虎口的部位轻轻压一压,一个豆腐粑就成型了。
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放入烧开的油锅中炸。炸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火太猛,易炸糊。火不够,炸得慢,难以熟透心。家乡的主妇们,自有其经验,这经验,可能来自上一辈的传承,也可能来自亲邻近舍的传授,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提高。
炸的时候,手不能停,要边炸边用筷子翻动,以便两面受热均匀。炸好后用漏勺捞起,沥干从锅中带出的少量油,摊凉,就可以收藏保存了。
招待客人时,豆腐粑可以冷盘上,也可以蒸热上,是一道别具风味的辅菜。如果辣椒粉放得多一些,很开胃,但也很辣,对于怕辣的人,是不适合的。所以不嫌麻烦的人家,会分别做出辣、微辣、不辣等几种,这样可照顾到更多人的口味。
正月十五过后,家里几乎就没有什么来客了,豆腐粑也很少再在餐桌上出现。在那个食品供应不足甚至短缺的年代,存量不多的豆腐粑,被主妇们珍藏起来,成为隔三岔五调剂伙食的一道美味。
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农村生活普遍还很艰苦,家大口阔的人家,往往将豆腐粑做得又咸又辣,咬一小口吃几口饭或喝几口粥,一碗主食吃完才吃掉一两个豆腐粑。蔬菜青黄不接时,豆腐粑更成为佐餐的“救济菜”。
我上初中时在校住宿,每个星期要自己从家里带米带菜去学校,菜一般是自家腌的酸菜。开春的季节,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母亲如果让我带上一小袋豆腐粑去学校,就算得上是奢侈品了,与要好的同学分享,感觉很有面子,也加深了与同学之间的感情。
如今,家乡年轻力壮的大多外出务工,春节期间就算千里迢迢地赶回家,短短的几天时间,还要走亲访友,因此很多家庭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做豆腐粑了。但我儿时对豆腐粑的美好记忆,刻在骨子里,至今仍时常回味。
☆ 本文作者简介:管善建,籍贯湖北麻城。某合资企业管理人员,江门市政协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