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朝鲜半岛多次复杂的博弈后,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在丰岛海域正式打响。丰岛,作为朝鲜牙山湾的重要战略位置,成为中日两国军舰争夺的焦点。
日本迅速组建了“联合舰队”,并任命伊东祐亨为指挥官,明确指示其“控制朝鲜西岸海域,在丰岛或安眠岛附近占领临时基地”。同时,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授予伊东祐亨对中国舰队开火的自由,显然是为了挑起冲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依然抱有“保全和局”的幻想。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指示是,坚决不主动开火,只有在“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自卫。
在北洋海军的济远号和广乙号出发增援牙山时,广乙舰长林国祥询问提督丁汝昌如果遇到日本舰艇该如何应对。丁汝昌的回答模棱两可:“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能冒然行动?若倭舰先开炮,尔等也不应束手待毙,回击是可以的。”
7月25日清晨,中日海军在丰岛海域狭路相逢。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在日记中写道:“上午7点20分,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立刻下达战斗命令。”随即,日本舰队率先开火。
《济远航海日志》记录了这一时刻:“7时45分,倭三舰同时发射炮弹,轰击我舰,我舰立刻还击。”这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
丰岛海战作为甲午战争的首战,绝非偶然。此前,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与清朝同时派兵入朝。日军迅速攻占汉城,挟持朝鲜国王李熙,建立亲日派政府,要求朝鲜废除与清朝的所有条约,显露出其征韩的野心。
然而,北洋海军的济远号和广乙号在丰岛遭遇日舰时,完全处于劣势。日本舰队由吉野、秋津洲和浪速三舰组成,舰艇的排水量、火力、乘员等均远超清军。
济远号为德国建造,排水量2300吨,装备有两门210毫米和一门15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尽管在当时属于先进舰艇,但其煤舱容积小,续航能力有限。而日本舰艇的火力和速度远超济远号,使得清军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济远号和广乙号在遭到炮击后迅速展开反击。济远舰的大副沈寿昌在甲板上指挥炮手向日舰射击,成功击中敌舰,但最终不幸被击中倒下。二副柯建章接替指挥,最终也战死。见习生黄承勋勇敢地走上前线,继续指挥,但也因受重伤而牺牲。
广乙舰试图向日舰发射鱼雷,但未能命中。日舰的猛烈回击使广乙舰遭受重创,最终搁浅。为了避免被敌军俘获,水兵们点燃火药仓,焚毁了广乙舰,随后在舰长林国祥的带领下登岸,广乙成为甲午战争中清军损失的第一艘军舰。
此时,济远舰也遭受了重创,损失超过50人。为了避免被捕,济远舰悬挂白旗,急速撤退,途中一度挂上日本海军的旗帜以示投降。日舰在后方追击,并发出警告,幸得水手们的顽强抵抗,济远舰才得以成功逃脱,次日抵达威海。
与此同时,负责运送清军的高升号和操江号运输船也被卷入战斗。操江号因无力抵抗而投降,船员们为避免泄露军情,烧毁了重要文件,但未能及时处理船上的饷银,最终被日军获得。高升号则因悬挂英国国旗而遭到日舰的攻击,尽管船长试图停船以避免冲突,但清军官兵坚持抵抗,最终高升号被击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高升号事件引发了中、日、英三国的关注,清政府对此感到愤慨,认为日本军舰的行为必将引发后果。虽然英国舆论谴责日本,但官方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陆奥宗光对此感到忧虑,认为此事可能引发国际干预。
清朝因丰岛海战的惨败而愤怒,北洋海军的将士们纷纷感到义愤填膺。致远舰的舰长邓世昌得知战友们的牺牲,愤怒之下誓言出征。
丰岛海战不仅是甲午战争的前哨战,也为后续的战局埋下了伏笔。清军在朝鲜的兵力逐渐集结,然而由于错误的情报和指挥失误,最终导致了清军在平壤的惨败。
1894年8月,清军在平壤集结,但由于缺乏统帅和有效的防御策略,最终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遭受了重大损失。叶志超的撤退决定使得清军在平壤的防线崩溃,损失惨重。
在接下来的黄海海战中,清军的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交锋。尽管北洋舰队在初期表现出色,但最终因战术失误和兵力不足而遭受重创,标志着清朝海军的衰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就是耻辱,战争失败只是认识到了耻辱!
清军入关更是耻辱。而且没有甲午海战,还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