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大名鼎鼎的八大功封铁帽子王。他们个个战功赫赫,靠战功给子孙后代挣了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
然而他们并不是清初打天下的时候战功最大的8个王爷。
至少八大铁帽子王当中的承泽亲王硕塞,最大的战功是作为20岁之前跟随多铎获得的,别说不是一军主帅了,连多铎麾下的二号人物都不是。他一辈子都缺少独当一面的战功。
此外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虽然有独当一面的上佳表现,但那都不是十分重要的大战,而是局部的平叛。
清朝皇帝也知道他们铁帽子王的含金量比较有限,没有让他们配享太庙和入祀盛京贤王祠。
清朝初年打天下时期,就有至少4个非铁帽子王的王爷战功并不亚于,甚至远高于承泽亲王硕塞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他们都是谁,为什么没能成为铁帽子王呢?

阿济格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同母哥哥,也是同母三兄弟当中唯一一个不是铁帽子王的。
然而他却是这三兄弟当中打仗最厉害的。
阿济格比多尔衮大7岁,比多铎大9岁,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世期间就展现出了勇武的打仗天赋,好几次被委以重任。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之后,阿济格更是成为皇太极的杀手锏,无论是是明朝交战,还是攻打朝鲜,他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
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之后,第一次攻打明朝,务求万无一失,派出的就是他眼中最勇武的阿济格。
顺治皇帝登基之后,多尔衮率领清朝入关的山海关大战,阿济格作为左翼率领2万精骑冲阵,是大胜的最大功臣之一。
清朝入关之后最难啃的敌人李自成,也是被阿济格追击而死。

可以说,阿济格的战功,八大功封铁帽子王里至少有一半都比不上他。
但是阿济格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在战场上犹如一头猛兽,拥有极高的战争嗅觉,可是一下战场,就变得没脑子了。
他性情暴躁,言谈粗鲁,一遇到朝政之事就浑水摸鱼,皇太极去世之前想任命他为理政的王爷之一他都拒不接受,皇太极去世之后他装病躲在家里拒绝参加葬礼。
平时更是大错小错不断,在庆功宴上擅自离场、骂顺治皇帝为“孺子”、没有见到李自成的尸首就上报说李自成已死等错误比比皆是。
所以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多尔衮,都喜欢在打硬仗的时候重用他,下了战场之后打压他。
阿济格和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去世之后,多尔衮正在哭丧呢,阿济格就跑到多尔衮面前指责多铎待遇过高德不配位,气得多尔衮交代多铎的儿子和两白旗大臣以后不要再和阿济格往来。

或许是被打压的次数太多了心理不平衡,多尔衮去世之后,素来不关心朝政的阿济格居然想要接替多尔衮的摄政王之位,还打算调兵威胁顺治皇帝。
可是清朝的君臣都知道阿济格是什么德行,就连多尔衮生前的亲信两白旗都不支持阿济格,反而转头就到顺治皇帝面前去控告阿济格。
阿济格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顺治皇帝捉拿并囚禁了。
可是阿济格却没有一点作为阶下囚的自觉,又是私藏兵器,又是要挖地道逃脱,还扬言要火烧监房,出去杀了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忍无可忍,将他赐死。
也正是因为阿济格有这些实打实的大逆不道的举动,100多年后乾隆皇帝为被顺治皇帝清算的多尔衮平反的时候并没有为阿济格平反,阿济格依然是清朝定性的罪人。
这么一来,他战功再大,自然也是当不上铁帽子王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7子阿巴泰,也是一员猛将。
他的年纪比清太宗皇太极还大,早在萨尔浒之战前就跟着清太祖努尔哈赤一起打仗了,立下不少战功。
皇太极继位之后,阿巴泰也深受重用,在攻打锦州和宁远、入关劫掠、征战朝鲜这些对清初非常重要的大战立扮演重要角色,并取得了不少胜利。
清朝入关之后,他又镇守山东,并剿灭了不少土寇,多次击败南明军队。
他的战功至少要比八大功封铁帽子王当中的承泽亲王硕塞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强,资历远比他们深,打的硬仗也比他们多。
清朝的皇帝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硕塞和勒克德浑不能入祀盛京贤王祠,阿巴泰却名列其中。
都到这份上了,阿巴泰依然没能成为铁帽子王。
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后金是一夫多妻制,例如努尔哈赤就有多个福晋,她们大多是女真大部落的女儿,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势力。
所以福晋们不仅地位比努尔哈赤的其他女人高,她们所生孩子的身份也比其他女人的孩子金贵。努尔哈赤那些侍妾生出来的庶子,甚至不能参与兄弟间的排行,不被当正经儿子看待。
阿巴泰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的侧妃,身份比那些侍妾高些,阿巴泰在兄弟当中的地位自然也比庶子们高些,还能有以战功换爵位的机会。
若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少,他也算是金贵的。
但是努尔哈赤的福晋实在是太多了,福晋们为他生了个8个嫡子,个个骁勇善战,阿巴泰相对也就不起眼了。
所以阿巴泰虽然战功赫赫,但直到侄儿顺治皇帝登基了才当上郡王,比不上许多战功不如他,但是出身比他高的人。
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大贝勒代善也曾斥责他:我们是看你战功不错才勉强把你当做弟弟的,你不要妄图和深受父汗宠爱的兄弟们比!

乾隆评选铁帽子王的时候,明面上说是看战功,实际上还有一条潜规则是看出身。能当上铁帽子王的,无一不是嫡子。
唯一一个“不够嫡”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5子硕塞,他的母亲仅仅是皇太极的侧福晋而不是福晋。
但这个侧福晋出身可不低,是努尔哈赤赐给皇太极的,和阿巴泰生母那只有一个名分的侧福晋不一样,而且皇太极的嫡子没几个,硕塞享受的一直是皇太极嫡子的待遇,在还没上过战场的时候就封了郡王。
再加上乾隆发现如果纯按战功选铁帽子王,皇太极一脉可就只有一个长子豪格了,不太好看。而豪格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一个硕塞了。
所以硕塞是被拉来给皇太极一系撑门面的。
而阿巴泰出身不够高,也没有什么撑门面的需求,哪怕他的战功比承泽亲王硕塞高,硕塞不能入祀盛京贤王祠而他可以,但他也当不上铁帽子王。

博洛是阿巴泰的儿子,虽然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但年纪比努尔哈赤的儿子还要大一岁。
他很早就被皇太极重用,清朝入关之前意义重大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他都立有战功。清朝入关的山海关之战,他也奋勇当先。
清朝入关之后,博洛随多铎先在潼关击败李自成,后下江南灭了南明的弘光朝廷。
这也是铁帽子王之一承泽亲王硕塞履历上最大的功劳,可是他们同时作为多铎的从征副将,博洛的排位可比硕塞高,而且博洛还被多铎安排独立打了不少仗,而年少初上战场的硕塞没有。
硕塞随多铎班师回朝之后,博洛继续南下,一路平定福建和广东。这一时期另一个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也开始上战场,但是功劳不如博洛。后来博洛因功被封亲王,勒克德浑始终是郡王。
博洛班师回朝之后,大同叛乱,博洛再次出征。此时和他一同出征的,又是硕塞。

可以说,博洛在战功上实现了对铁帽子王里承泽亲王硕塞的全包围,而仅仅对比同期的战功都比另一个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高,更别提博洛资历可深得多,打的仗多得多。
若是单纯论战功,博洛比他们更有资格当铁帽子王。
但博洛是阿巴泰的儿子,就连阿巴泰都在战功更高的情况下因为出身问题当不了铁帽子王,博洛这个儿子又怎么能当呢?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铁帽子王是乾隆年间选定的,当时硕塞的后人和勒克德浑的后人依然是亲王和郡王,王府待遇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只要给他们加一个世袭罔替的恩遇就可以了。
可是博洛去世之后被顺治皇帝削了爵位,他的儿子也全部无子早逝,最终他是像多尔衮一样绝嗣的。如果乾隆想把他定为铁帽子王,需要先像对多尔衮和多铎一样给他平反,还要给他过继后代,给他的后代封爵,还要给他们安排王府。
乾隆本来就觉得清朝高级宗室过多了,自然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索性不让博洛当铁帽子王了。

尼堪的父亲褚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也是努尔哈赤的第一任储君。
然而褚英性格残暴,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弟弟和大臣,加上有私通明朝的嫌疑,最终被努尔哈赤废杀。
但是努尔哈赤对褚英留下来的几个儿子还是很好的。尼堪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上战场,在格外就参加了清朝不少关键大战并立有战功,并参加了清朝入关的山海关之战。
清朝入关之后,多铎率在一年之内先击败李自成后灭宁明弘光朝廷,尼堪作为从征副将出征,排位比硕塞更高。
多铎班师回朝之后,尼堪又跟着皇太子的长子豪格出征四川,讨伐张献忠,大胜而归。
清朝入关之后最重要的3个对手就是李自成、南明和张献忠,这3场大战的胜利,尼堪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同叛乱,尼堪也是围攻大同的王爷之一,并在大同城外被和硕塞、博洛一起被多尔衮晋升为亲王。

可以说,尼堪和博洛一样,在战功上实现了对铁帽子王当中承泽亲王硕塞的全包围,并高于铁帽子王当中的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而且尼堪还为清朝战死沙场。
顺治九年,尼堪以定远大将军的身份出征湖广,一路大胜,却因只带少数人轻敌冒进,遇到名将李定国的伏兵。
身边人劝他快跑,他却说:我作为宗室,只能战死,不能撤退。
尼堪在包围当中力战而死,年仅43岁。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个战死沙场的亲王。
以他的功劳,再加上他的战死,他本也有资格成为铁帽子王。
但他是废太子褚英的儿子,他这一脉本就一直被边缘化。被视为爱新觉罗长房的,一直是努尔哈赤嫡次子、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的代善一脉,而不是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一脉。
且乾隆选定铁帽子王时期,尼堪的后人已经因为各种原因降到低等爵位,不再是王爷了。乾隆自然也不想费劲去给他后人恢复爵位并安排王府了。
所以尼堪终究没能成为铁帽子王。

通过看这4个战功赫赫却不能成为铁帽子王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的铁帽子王,看的并不仅仅是战功一条。
第一,看出身。这4个王爷当中,除了努尔哈赤嫡子阿济格之外,全都被出身拖累,以至于成不了铁帽子王。
第二,看后人。阿巴泰、博洛和尼堪在乾隆选定铁帽子王时期,如果后人还是王爷,那乾隆可能顺手就加恩了,但他们的后人既然已经不是王爷了,那乾隆也不费劲重新封王了。
毕竟他们的功劳虽不低,可也没到多尔衮和多铎的级别。乾隆会费劲给多尔衮和多铎平反,给他们的后人重新封亲王,但不代表乾隆会同样对待其他人。
第三,不能有实质性的造反行为。
多尔衮再怎么被说骄横,好歹没有真正夺位,多铎更是名义上仅仅是被多尔衮牵连所以被降为郡王。所以乾隆能有理由为他们平反,恢复他们的亲王之位,让他们成为铁帽子王。
而阿济格却是实打实要起兵胁迫顺治皇帝,实打实扬言要杀了顺治皇帝。所以即便他的出身够高,功劳也够硬,乾隆依然不可能让他成为铁帽子王。
毕竟铁帽子王看的可不仅仅是功劳,还有乾隆给八旗做榜样的考量。
你觉得是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