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树德 上海文联。
李树德,一位经历丰富的电影海报美工师,他的故事如同一段怀旧的电影片段,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手绘海报风靡一时的年代。
那时,上海的街头巷尾,无论哪家影院门前,都能看到鲜艳夺目且极具艺术魅力的手绘电影海报。
这些海报不仅是电影宣传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展现,深深地印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中。
中学毕业后,李树德被分配到房地局工作,但不久,他跳槽进入了文化系统,成为了一名电影院美工。
尽管有机会留校当老师或被借调到区机关工作,但他却选择了回到电影院,执着于自己的画笔和电影海报创作。
这份执着和热爱,让他在美工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画出了无数让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海报。
当时,上海的每家影院都有自己的美工岗位,主要工作就是画海报和布置橱窗,这些都是电影宣传的主要方式。
尽管电影公司每月会派发官方海报和相关资料,但影院外墙上的大幅海报都是由美工师们二度创作出来的。
那些海报不仅展示了各家美工师的才华,也成了一道独特的电影文化风景。
绘制电影海报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通常,海报的创作周期为两至三天,每个月影院排片四五部,时间尚算宽裕。
每个月初的第一幅海报往往比较紧张,因为预计时间有限,要赶在月底完成排片的图像和构思。
李树德和他的同事们每周二上午可以凭证去大光明电影院看两部即将上映的新电影,这样可以提前了解电影内容,为制作海报打下基础。
李树德回忆,电影海报的制作是一项兼具美学价值和宣传作用的任务。
这些必需的信息与画面完美结合,才构成了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海报。
手绘海报的方法多种多样。
李树德表示,虽然水粉写实是最常用的手法,但根据电影内容和风格,也会采用版画、漫画等风格。
特别是版画风格,以其简洁的构图和醒目的色彩对比,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当时作画的工具都是大号油画笔和各种尺寸的底纹笔,大幅海报需要大瓶颜料来支撑。
绘制过程中,美工师们需要在宽敞的美工室内展开工作,确保作品的完美衔接和顺利完成。
不过,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影市场的变化,传统手绘电影海报逐渐被高质量的写真喷绘取代。
尽管如此,这些手绘海报依然被广大观众所怀念,带有浓厚的时代记忆。
故事的转折点在2014年。
李树德即将退休,但一次记者采访和记者文章的发表,让他意识到手绘电影海报并没有被遗忘。
接着,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邀请他和几位同行参与录制了一部有关影院美工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观众反响热烈,让手绘电影海报重新回到了视线中。
李树德和他的朋友们在一次聚会中萌生了举办海报展的想法。
他们决定出资策划纪念抗战胜利的电影海报展览。
这个创意得到了普陀区档案局的重视和支持。
大家选出了40多部经典抗战影片,通过反复观看影片、寻找素材、构思构图,最终完成了一批富有艺术性和纪念意义的海报作品。
2015年6月9日,在“国际档案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电影海报展在普陀区图书馆开幕,《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经典抗战电影海报一经亮相,便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观众留言热情洋溢,展览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随后,这些海报还入选了“民族脊梁”主题作品展,影响广泛深远。
2016年和2017年,李树德和他的团队先后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电影海报新作展。
特别是在2017年,他们展示了90幅经典军旅电影海报,庆祝建军90周年,向所有为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致敬。
在一系列活动中,手绘电影海报再次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手绘电影海报不仅仅是电影的宣传载体,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情感传递。
李树德通过他的作品,成功唤醒了人们对手绘海报的怀念与关注。
他在一场一场的展览中,用画笔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光影岁月,让手绘电影海报重新焕发光彩。
2018年,李树德受邀创作了两幅手绘电影海报,其中一幅是《遥远的爱》,作为特殊的生日礼物赠送给了秦怡老师。
另一幅《青海湖畔》则在上海中心“上海之巅”现场完成,引起了轰动。
2018年6月16日,李树德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他的创作故事。
当被问及多年默默付出是否有遗憾时,他坚定地表示:“没有遗憾,只有感恩。
”他感谢上海这座城市,感谢电影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2024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活动中,李树德创作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手绘海报,并赠送给电影出品方。
多年来,手绘电影海报在他的手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观众心中温暖的话题和珍贵的记忆。
时光荏苒,往事未曾如烟。
李树德的故事,不仅是手绘电影海报的历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用一生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对艺术的执著和对电影的热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每一幅手绘电影海报,都是一段岁月的见证,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情感。
让我们在这些画作中,感受那段温情脉脉的光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