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病逝,李讷夫妇亲自参加追悼会,他为何不愿葬在八宝山?

回首千秋月 2025-04-19 10:26:52

在全国那么多的公墓里,八宝山革命公墓肯定是级别顶尖的那个。能在八宝山公墓安息,那真的是对去世的人一辈子最好的认可,也是种无上的荣耀。像朱老总、陈老总、聂帅这些开国的大功臣,都选择在这里长眠。当然啦,也有个别开国英雄,他们并不愿意葬在八宝山。

李德生这家伙挺有代表性,他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开国少将,但后来混得风生水起,1973年一跃成为政治局常委,还当上了中央副主席,是正儿八经的正国级大官。可奇怪的是,他去世后居然不想被埋在八宝山,这到底是为啥呢?

在一千多位建国初期的将领里,李德生可能不是名气最响的那个,但他的经历却相当有传奇性。他既得到了毛主席的深深信赖和重视,也得到了邓公的赏识。能在不同时间段里,都让这两位大领导看重,这无疑说明他的本事和为人都是相当不错的。

李德生,老家在河南新县的陈店乡,他来自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就得帮人放牛赚钱,后来还去裁缝铺做了学徒。那时候,挨打挨骂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年纪轻轻的李德生遭受了不少欺负。尽管生活这么艰难,他还是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母亲走了之后,李德生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不过到了1928年6月,红军来到了他的老家,他的生活才慢慢有了点转机。那时候,李德生才十二三岁,他参加了童子团,给红军站岗、放哨,还帮忙送信、传递消息。

1930年2月份,14岁的李德生正式迈进了红军的队伍,成了一名红军小兵。因为他年纪还小,所以刚开始主要是干些通讯、传令的活儿。但慢慢地,在战场上他开始崭露头角,每次打仗李德生都表现得特别勇猛,这期间他也受了不少伤。

1936年冬天12月份,李德生跟着四方面军到了陕北。在那以后,李德生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锻炼,慢慢变成了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后来他还当上了二野的师长,参与了渡江打仗和西南地区剿灭土匪等好几场大战。

1951年那会儿,李德生投身到了抗美援朝的战斗里,战场上他勇猛无比,战功显著。到了1954年4月,李德生回国了,随后就被委以重任,当上了第12军的军长。在新的军队发展时期,李德生琢磨出一套叫“郭兴福教学法”的东西,这法子让毛主席和叶帅都大为赞赏。

李德生搞出的“郭兴福教学法”在军队里火了起来,他也因此受到了上面的重视。后来,他一路高升,先做了安徽省军区的头儿,又当了南京军区的二把手。到了1970年4月,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去当总政治部主任,并且他还同时管着北京军区司令的活儿。

李德生曾一度攀升至正国级干部的职位,但不幸的是,他遭到了阴谋团伙的打压,因此他主动辞去了手头的所有官职。到了1980年,李德生的工作终于得以恢复,他被任命为沈阳军区的司令员。五年后的1985年,李德生又挑起了组建国防大学的大梁,并担任了政委和党委书记的职务。

1988年,军衔制度重新实施后,李德生将军被荣授为上将军衔。到了1990年4月,他从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在晚年时光里,李德生依然活跃,致力于参与党史与军史的研究工作。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在首都北京安详离世,走完了他96年的传奇人生。

李德生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盛大进行,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她爱人王景清到场缅怀。不仅如此,李德生老家的人们也长途跋涉来到北京,为他做最后的告别。按照李德生生前的愿望和老乡们的意愿,他的孩子们最终选择将李德生安葬在家乡新县,而非八宝山。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