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首个重大承诺,看来要泡汤了

科技小笛 2025-04-20 11:03:51

“上任24小时停火!” 在就任前的竞选演讲上,特朗普振臂高呼的这句承诺,曾让无数美国选民热血沸腾。然而,当时间走到2025年4月,俄乌战场上仍在响起的炮火声,却如同一记耳光,狠狠抽在这位“交易大师”的脸上。从“24小时”到现在,数月过去了,特朗普的豪言俨然已沦为国际笑柄,这场外交溃败的背后,究竟是谁在“掀桌子”?

一、从“推特式承诺”到“白宫闹剧”

2025年2月28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上演了一出震惊全球的荒诞剧: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因矿产协议谈判破裂,当场爆发激烈争吵。特朗普高声呵斥:“你们现在手里没牌了!”,副总统万斯更直接威胁换掉这位“不听话”的盟友。三天后,特朗普宣布冻结超10亿美元对乌军援,撂下狠话:“要么妥协,要么等着战场溃败!”

这场闹剧不过是特朗普俄乌政策的缩影。自1月上任以来,他先是绕过欧洲密会普京,接着抛出“30天停火倡议”,甚至计划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以换取停火框架。然而,这些“极限施压”手段非但未能奏效,反而让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欧洲拒绝停止对乌军援,泽连斯基怒斥“割地换和平是红线”,普京则悠然自得地将谈判筹码越垒越高。

二、三张谈判桌,一场“罗生门”

在特朗普的“交易剧本”里,俄乌冲突本应是一场简单的利益交换:美国用暂停军援逼迫乌克兰妥协,用承认克里米亚归属拉拢俄罗斯,再用矿产协议收割经济利益。然而,三方博弈的复杂性远超他的想象。

俄罗斯的“拖字诀”:普京表面承诺暂停袭击能源设施,实则借机巩固战场优势。俄方开出的停火条件包括“北约停止东扩”“乌克兰放弃主权诉求”等根本性条款,甚至要求美国停止所有对乌情报支持。正如新加坡学者何子恩所言:“普京的让步全是烟雾弹,他早已做好长期消耗战的准备。”

乌克兰的“生存游戏”:泽连斯基在美俄夹缝中艰难求生。他一面签署矿产协议向特朗普示好,一面坚持“领土完整不容谈判”;当军援冻结导致前线弹药告急时,又不得不飞赴伦敦向欧洲求援。然而英国首相斯塔默的“欧洲扛大头”承诺,在失去美国支持后显得苍白无力。

欧洲的“觉醒时刻”:特朗普的“断供威胁”意外激活了欧洲的战略自主意识。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态“绝不让基辅失望”,法国牵头推动欧洲自主防务基金,连一贯亲美的波兰都开始囤积核燃料——跨大西洋同盟的裂痕,正随着美国抽身而加速扩大。

三、溃败背后:商人思维撞上地缘铁律

特朗普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三重误判的必然结果。

第一,错估战争本质。他将俄乌冲突简化为“泽连斯基不想停火”,却无视普京的战略野心:俄罗斯要的不是停火,而是对乌克兰的“去主权化”;欧洲要的不是和平,而是避免出现“第二个克里米亚”。

第二,迷信交易艺术。从威胁“换掉泽连斯基”到提议“美俄共管矿产”,特朗普试图用商业并购思维解决领土争端,结果遭普京反将一军——俄方一边拖延谈判,一边加速与中国的能源、金融合作,彻底跳出美国设计的交易框架。

第三,低估盟友反弹。当国务卿鲁比奥威胁“美国即将放弃调停”时,欧洲非但没有恐慌,反而加紧备战。法国《世界报》讥讽:“特朗普以为掀翻的是谈判桌,实际掀掉的是美国霸权最后的遮羞布。”

四、“掀桌”之后:炮火代替谈判

4月19日,特朗普给普京下达“3天最后通牒”,扬言若不接受停火就将实施“二级制裁”。但这虚张声势的威胁,反而暴露了白宫的焦灼——此时的俄罗斯已控制乌克兰20%领土,中国则成为其最大能源买家,普京甚至放话“战略重心永久转向东方”。

更危险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

乌克兰加速“阿富汗化”:失去美国军援后,乌军日均炮弹消耗量骤降70%,被迫用无人机和游击战苦苦支撑。正如基辅街头涂鸦所写:“2014年我们失去克里米亚时,世界在沉默;2025年我们失去顿巴斯时,特朗普在发推特。”

欧洲开启“新冷战”:德国重启义务兵役制,法国试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波兰境内美国核武器数量翻倍……当马克龙说出“欧洲必须准备好与俄罗斯直接对抗”时,大陆板块的地缘震颤已清晰可闻。

中俄“背靠背”成型:人民币结算俄油贸易占比突破65%,中俄共建的数字支付系统日均交易额达120亿美元。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格拉济耶夫断言:“美国退出谈判桌之日,就是欧亚新秩序诞生之时。”

五、滑稽剧终场:谁在支付代价?

回望这场闹剧,最讽刺的莫过于:当特朗普忙着计算“矿产协议能带来多少选票”时,真正的赢家早已浮出水面——普京用一纸空头停火承诺,换来俄军战线稳步西推;中国凭借“战略定力”吸纳欧亚经济红利;欧洲则在痛感中重塑独立防务体系。唯独美国,既丢了调解者的道德光环,又赔上了盟友的信任储备。

这场溃败的本质,是“交易艺术”对地缘政治的惨败。当特朗普对着镜头抱怨“泽连斯基不懂感恩”时,哈尔科夫的母亲正在废墟中翻找孩子的书包;当他在海湖庄园炫耀“省下10亿美元军费”时,顿涅茨克的战壕里,士兵们正用铁铲与俄军坦克搏斗。或许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辛辣点评:“有些人以为国际政治是真人秀,但历史从不开美颜滤镜。

0 阅读:129

科技小笛

简介:有理解、有深度,这里有最精彩的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