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一场直播卖出李娟的书14万单,销售额高达368万元,李娟说,感谢董宇辉一坨巨大的赞美,7次暗示想要下播结束。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董宇辉卖出150万本,迟子建说,谢谢董宇辉让她拥有了一笔丰厚的养老钱。

镜头前的李娟不善表达,不知如何自处,镜头前的迟子建端庄体面,从容淡定。两位几乎是国内版权收入最高的女作家,文字都很细腻,她俩是董宇辉最爱的女作家,两人的性格却天壤之别。

李娟在最需要爱的时候没有得到爱,所以长大后得到多少爱都不以为然,自己躲在深山落个清净;迟子建曾经拥有一份挚爱,即便失去爱人,她依旧觉得被爱围绕,回忆都是幸福。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两人不同的人生,纵使收入千万也难以改变,她俩的命运全都写在了脸上。


迟子建:34岁结婚,38岁守寡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是全国最北的地方,她是家里的二女儿,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迟子建的父亲是小学校长,酷爱读书,每到春节,村里家家户户的春联几乎都是父亲写的。父亲喜欢曹植,曹植又叫曹子建,他为小女儿取名子建。,因为元宵节出生,所以又有了一个小名叫迎灯。

迟子建并不是跟随父母长大的,6岁那年弟弟出生,家里经济不富裕,养活三个孩子有困难,刚好她的姨妈没有生育,父母便把她过继给姨妈。最初迟子建不能接受父母把自己送人,她一气之下跑到外婆家,后来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

虽然小时候的迟子建有些怨恨,但她对父亲的崇拜一点都没有减少,父亲喜欢读书,几乎无所不知。父亲写春联的时候,她经常在旁边伺候笔墨,当父亲迟疑不知写什么时,迟子建总能脱口而出,父女俩非常有默契。

上学时迟子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事情,总会大老远从姥姥家跑回来找父亲。中学时她的文采初露,作文经常被张贴在学校的公告栏,她也会第一时间跟父亲分享。17岁,迟子建考入大兴安岭师范中文系,正式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

迟子建的第一篇中篇小说是《北极村的童话》,近十五万字,从大三开始写,两三年才完成。这部小说以她的家庭为原型,讲述了父母、外公外婆以及邻居们的故事。当时迟子建已经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她几次投稿都被退回。

当迟子建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写作的时候,父亲鼓励她坚持下去。迟子建鼓起勇气投稿《人民文学》,国内门槛最高的文学杂志,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收到刊发通知。家里最高兴的人就是父亲,他为女儿感到骄傲,然而天意弄人,他没能看到样刊就去世了。

《人民文学》的肯定让迟子建对写作有了信心,她考上了西北大学作家班,继续潜心写作,陆续推出多部中篇小说,国内知名的文学杂志《收获》《钟山》等全都上了一遍。1990年,年仅26岁的迟子建进入黑龙江作协工作,并在29岁当上兼职副主席,同时还是《北方文学》的主编。

快速成名的迟子建,长得也很漂亮,一双大眼睛温柔有神,忙于写作的她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母亲常常催婚,希望她早点有个家。33岁那年,迟子建在一场文学座谈会上认识了黄世君,他是迟子建老家的县委书记,非常热爱文学。

黄世君有过一段婚姻,还有一个女儿,他爱慕迟子建,又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大作家。迟子建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表白,愿意接纳他的女儿,两人这才走到了一起。婚后他们的生活如同神仙眷侣一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

迟子建不仅擅长写作,还擅长厨艺,每天的饭桌上都有黄世君爱吃的菜。她每天都把家里收拾得很整洁,摆上鲜花,黄世君下班回来家里终于有了烟火气。两人饭后回到附近散步聊天,生活非常惬意。

迟子建常年写作,颈椎经常不舒服,黄世君专门学习了按摩手法,时常为她放松肩颈。在黄世君的鼓励下,迟子建将自己放了五六年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提升日程,婚后花了两年完成这部七十万字的小说。

她写作的时候黄世君主动包揽家务,绝不打扰,还时常鼓励她,成为她最可靠的后盾。然而这样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四年便戛然而止,黄世君工作途中意外遭遇车祸去世。迟子建时常怀念丈夫,两人一起吃的那罐咸菜,她始终留把瓶子留在冰箱里。

黄世君去世后,迟子建没有再婚,她再也遇不到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在之后迟子建的小说里,经常看到黄世君的影子,她书中的很多男人都是包容的,可靠的。因为经历过这样完美的爱情,迟子建从不觉得遗憾可惜,她说真爱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不会抛弃你。

之后迟子建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写作上,她三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她的《额尔古纳河》获得矛盾文学奖,《白雪乌鸦》获得人民文学奖,她几乎拿遍了中国文学奖。同时迟子建还身兼数职,她是黑龙江作协主席,政协副主席。

迟子建和李娟不同,她经常在参加各种会议,亮相座谈会,接受访谈,她总是一副从容平静的姿态,眼里有光,脸上带笑。迟子建的家人相处的时光,和黄世君的爱情,成为滋养她一生的财富,在她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温柔。

李娟:从小颠沛流离,没有父亲
李娟的文字同样很温柔,她的文字充满了想象力,写戈壁写草原,写新疆的蓝天白云,她笔下的牧民生活非常生动,她的作品中甚至经常会有自嘲的段子。李娟的童年,贫穷,波折,霸凌同样也成为她的财富,让她成为一个喜欢独处,不需要爱的人。与人相处时的局促,胆怯经常出现在她的脸上。

《我的阿勒泰》写的就是李娟的人生,她就是裁缝的女儿,但影视改编和原著,以及她真实的生活有一定差异。李娟从小就没有爸爸,至于是去世了,还是分开了,她并没有在作品中提及过。她从小跟着外婆和母亲长大,随母姓。


李娟小时候曾经跟着外婆在四川生活一段时间,外婆是个苦命的人,嫁了一个家暴好赌的男人,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甚至连大黄猫都卖了,经常对外婆拳打脚踢。

外婆不识字,捡废品维生,一斤废品当时只能卖一分钱,祖孙俩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李娟也因为家里穷在学校经常受欺负,同学们嘲笑她捡破烂的。因此李娟不喜欢上学,也没有朋友。家里有个房间堆满了捡来的旧书、旧报纸,李娟经常躲在里面看书,如饥似渴的阅读培养了李娟对文字的敏感,为她以后写作打下基础。

后来母亲将她和外婆接到新疆,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母亲开杂货店做牧民的生意,牧民带着牛羊随季节迁移,她们一家三口也要跟着牧民搬家,经常居无定所。到了新疆李娟依旧不喜欢上学,她是班里为数不多的汉族,要交借读费才能读书,还是一个异类,依旧没有朋友。

从中学开始李娟就闹着辍学,在家帮妈妈看店,做衣服,她断断续续上学,没有读完高三便退学了。因为杂货铺生意不好,母亲搬家到深山,每天天不亮就去采木耳,李娟在深山住了一年后,决定外出找个班上。

李娟最初在乌鲁木齐的工厂打工,她是流水线上最普通的工人,辗转换过几个工作,收入都不高,和朋友一起合租房子。正是打工这段时间让李娟有了写作的念头,2000年,21岁的她完成自己的散文集《九篇雪》,展示出过人的写作天赋。

这部作品让她获得一个主编的赏识,推荐她到当地的宣传部做文员,李娟终于结束了打工生活,有了一份体面且稳定的工作,也有了大量写作的时间。之后李娟经常到哈萨克牧民家里采风,为她后来的写作积累了很多素材。

但李娟并不是安分的人,她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办公室生活。2008年,29岁的李娟终于存够了5000元,她辞职去了南方,继续去工厂打工,同时开始创作高产阶段。这个时期写出了《羊道》获得人民文学非虚构奖,《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经过几年的沉淀后爆火。

此时的李娟已经在文学圈里小有名气,也通过版权和稿费赚到一些钱,她选择回到老家生活,买了一个带院子的平房和妈妈一起住。据说这套房子只花了15万,家里依旧养羊,羊牛,羊猫养狗,像普通牧民一样。

成名后经常有各种活动邀请李娟出席,她大部分都拒绝了。董宇辉还在东方甄选的时候,俞敏洪曾经多次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李娟,她总是以家里有猫要照顾拒绝。董宇辉成为与辉同行后再次邀请,李娟终于亮相直播间,但她非常不适应镜头,对于董宇辉的夸赞诚惶诚恐。

李娟每次亮相几乎都穿着旧衣服,从来不佩戴首饰,也不化妆,脸上完全没有知名作家的潇洒自信,反而看上去有点自卑怯懦。李娟颠沛流离的童年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始终单身一人,朋友不多,从未享受过名利带来的鲜花和掌声。

都是才华横溢的作家,都已经财富自由,可是人生不能选择,不同的过往注定活出不一样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