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一部殡葬题材电影在香港突破1.4亿元港币票房,成功打破地区影史上的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之后于内地上映,瞬间掳获了不少观众的心,也被不少自媒体誉为2024年最棒的香港电影。
这下子,大胡子的胃口瞬间被吊了起来,莫非真的这么强?
嗯嗯,就是它,电影名叫《破·地狱》。
许是期待值太高,说实话,看完后反而觉得不及预期。
尽管我一再给自己强调,看的时候不要做对比,不要做对比,关键只看这一部。
可是就好难,类似题材也不少了。
这些话说了肯定会被一些朋友吐槽,这傻X天生就该去看胖子减肥和光膀子的雷佳音,给点细糠就不会吃。
这图,水印打得都包浆了
其实吧,一部电影么,各有所好,观点不一致也很正常。
相对来说,《破·地狱》也算不错的电影了,自有它的妙处与不足。
#妙处
电影你可以当作职业类型片,也可以当做家庭情感片,主要以殡葬业为入口,以葬仪的「破地狱」为关键词,来透视生死之事、后疫情时代的焦虑、传统与现代思想冲突、城市文化、家庭关系、代际隔阂、性别困境等等。
你看,里面要素实在过多,话题着实丰富,这也是为何大胡子不想对比别的影片,反而能脑补出了一堆的原因。
《入殓师》《不虚此行》《人生大事》《六尺之下》《椒麻堂会》《百鸟朝凤》《饮食男女》。
能把这么多议题糅合在一部电影里,就挺难。
那么妙处出来了:
香港这个地界本身就很独特。自开埠以来,深受英美文化影响,同时也保留了本土的草根文化。
所以看多了TVB的朋友,或者亲身游历,就发现香港的民众可以熟练地把英文词汇夹杂在粤语之中,有基督教教和西式典仪,同时又极看重风水、命理等本土信仰。
放电影里,道生一出现就是典型的西方属性。
他之前从事「红事」,住在公寓里,喝红酒、吃乳猪,用现代企业经营和产品经理思维在打理店铺;
喃呒师傅文哥就不同,住在传统的屋子里,供奉妻子的牌位,喝大红袍,搞中式宵夜,用传统手艺人和学徒制的信仰来约束家庭。
这俩人见面,所代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思维方式,暗含了对香港本体的意识主张,一出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故事。
然后呢,各种奇观上线,触及了一些香港殡葬师的工作细节。
从移骨,到5场葬礼,电影中展现了纸扎、骨灰、骨骸、穿衣、防腐、化妆等跟丧礼有关的奇事。
虽然不够细致,也在叙事变动下缺少了有效挖掘与展现,但对于部分观众而言,这也够了。
因为它们导向了一个目的:放下——逝者已逝,接受别离,学会放下。
可,不止如此。文哥走的是老路,超度先人;道生提的是理念,超度生者。
这让丧礼仪式等从古老的宗教法事角度剥离出来,带有了为生者提供情绪价值的新意。
所以,片名破地狱中会增加一个点,打破的地狱不是民俗传统中的地狱,而是象征了生的困境。
首先是为逝者亲属「破地狱」。道生为「疯女人」实现心愿,令她得到了心灵的平静,也让道生认识到「活人也要破地狱」,从此不仅对死者尽心尽力,也对生者尽力抚慰。
其次是为文哥家庭「破地狱」。文哥故去,留下遗书让道生处理自己的葬礼,道生安排了文玥与斌哥一起主持「破地狱」,甚至不惜与红磡的全行业一战。这种安排打破了传统习俗对女性的排斥,也让文玥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接纳,破除心结。
最后是给自己「破地狱」。
「做人就像坐车,到站了,就该下车。与其每天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会下车,不如好好享受这一程」。
#不足
从个人观影体验上,不足也挺明显。当然,这都是个人观感。
1.前后叙事割裂就好明显。前面关注于殡葬行业,有种「不知死,焉知生」高价值期待,后半段突然转向家庭矛盾,特别是文哥家庭的代际冲突,导致主题偏离,殡葬文化与生死议题被边缘化。
2.角色主线变化也很明显。双主叙事,OK,道生+文哥,然后又转到了文玥视角,缺乏连贯逻辑,整体节奏略显失控。
3.故事情节设计严丝合缝,非常容易预判结局。文玥一定会进行破地狱仪式(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道生也能一番经历之后,从功利转向温情,缺乏惊喜。据说原本影片有另外的结局,反而可能更好。
4.角色。有的朋友很喜欢许冠文、黄子华、卫诗雅在电影中的表现,可个人觉得角色还不够立体。
文哥被简化为 「顽固守旧」的父权代表,缺乏更深层的心理刻画。
文玥拧巴,被赋予「独立女性」标签,职业特殊、反抗传统,可内心,在精神上无比崇拜父权,并依附且满足于父权认可,角色逻辑矛盾。
道生的转变,从功利性到温情转化,缺乏合理铺垫,成为了推动剧情、口述金句的工具。黄子华的表演与《毒舌律师》过于雷同。
文哥和道生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冲突明显。文哥守旧之人,怎么就因为道生的「金句」思想层迅速发生转变,并且在后续中,俩人情感快速升温。
文哥和文玥也是一样,通过一封遗书和一场法事就完成了和解,忽视长期创伤的复杂性。看似试图批判传统父权,但通过 「温情和解」粉饰矛盾,有种对现实压迫的强行美化,正所谓「父权诏安」。文哥说女人污秽,不能从事丧礼仪式相关活动,可以。问题是都病倒了,不让娃帮忙洗澡,你说不好意思也罢,要强也好,这咱都可以理解。但台词还是「女人污秽」,这跟洗澡有个啥关系。怎么就珍宝了,既然是珍宝,还这么不待见闺女,反而最后又说自己很爱很爱她。
5.主旨堆砌,浅尝辄止,塞进来那么多议题,但每个议题均未深入探讨,有些口号式表达;私心点来看,又对本体「破地狱」仪式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仅作为符号化背景。
6.斌哥和文玥的医院冲突环节,为了配合剧烈的情感起伏,增强现场视点,可这镜头也太晃了,是让文哥手持摄像机在拍摄么。
#感触
整体上,《破·地狱》没能成功结合殡葬文化与家庭矛盾,反而在父权制和解的叙事中陷入传统套路的窠臼。
那些感触人心的桥段往往来自于生离死别的朴实情感,而非电影本身的价值。和后疫情时代下,23年的《年少日记》,21年的《椒麻堂会》,还是有些差距的。
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除了生死之外,毕竟电影也尝试给人以新的鸡汤动力——将「破地狱」从一种丧礼仪式改写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生活本身,便是对各种地狱的不断破除。
#啥是破地狱
破地狱和五路灯都是典型的丧礼法事仪式,常见于华南地区,旨在为先人超度,让他们从地狱中解脱,进入更好的来世。
仪式的起源与文化基础呢,来自于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是佛教盂兰盆节的背景,这一天也是道教的中元节。
目连看自己母亲在地狱中受苦,就在释迦牟尼的指引下,深入地狱,以禅杖打破地狱之门,将其母亡魂救出。
仪式过程中,喃呒师傅会在灵堂中间的地面,地上有火盆,并围绕九块瓦片。
他们唱诵《破地狱真经》的时候,「踏罡步斗」绕火盆行走,然后挥舞木剑击碎摆放在火盆边的瓦片,口含清水吐向火盆盛放的滚油,连人带牌位越过火焰,方告结束。整个活动观赏性很强,就像舞蹈一样,所以电影英文名:The Last Dance。
火盆代表业火;九块瓦片代表九层地狱。
喃呒师傅击碎瓦片,意味着着打破地狱的束缚,帮助先人获得解脱,进入更好的来世。
一般来说,破地狱仪式主要针对因年轻逝世、意外身亡、自杀等情况的进行。若先人年过六十岁,并且是因病去逝,则通常被视为自然离世,无需进行这样的仪式。因为人们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灵魂会在自然的生老病死循环中得到净化和解脱,因此,不再需要额外的超度仪式来完成这一过程。
2011年,包含「破地狱」仪式的盂兰胜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啥是喃呒师傅
喃呒师傅,或者喃呒先生,通常是指在丧礼仪式中为先人超度的法师。
事情呢,与道教有关,但严格意义上他们不算道士,而是这类服务行业的从业者。
电影结尾,文玥为父亲完成「破地狱」。
瓦片碎裂,火焰腾起的烟雾之后,浮现红磡街区的全景——逼仄的巷弄、斑驳的招牌、熙攘的街坊。
这一刻,地狱与天堂的界限变得模糊。
于是,人们要再一次学会放下,而放不下,恐怕才是真正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