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网易:复旦妲己李敏:同时与4名博士交往,复旦硕导为她轻生,她凭啥?、搜狐网:复旦大学女博士“努力”十年成学术圈“妲己”)
立言先立德,做文先做人。
大家都知道,相较于其他行业,做科研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谨,或许在新闻中相似的词语替换并不会使语义改变。
但实验数值哪怕篡改一位,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
然而就这这用一个严谨的科学领域,有人居然能够利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实在是让人无比气愤。
这不仅仅是对于科学的侮辱,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研环境。
而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复旦学术“妲己”的李敏,她不仅玩弄了四个人的感情,更是利用他们为自己的科研铺路,还差点导致一位优秀的复旦硕士导师丧失生命。
那么李敏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又是如何让四个男人对她死心塌地的呢?
故事还要从李敏的小时候说起。
李敏,1992年出生于湖北省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全家都是农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而对于当时的李敏来说,改变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得益于自己的勤奋努力,李敏从小开始就是班里的前几名,成绩十分优异。
照着这个趋势,李敏应该可以顺利地考上一个985大学,然后成为一个高才生。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高考前一天,李敏发烧了,为了继续考试,她吃了两片退烧药就走进考场了。
考出来的成绩自然不理想,但家里又实在掏不出钱给她复读。
就这样原本能考上985的她,只能去一个遥远的211,延边大学。
高考的失利成为了李敏心中的噩梦,为了摆脱这可怕的一切,她励志一定要考上名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变得孤僻,除了考研,别无选择。
所幸,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她终于得到上海交大夏令营的机会,并成功拿到保送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机会。
但考上名校并不是生活的一切,在来到上海后,除了带来大城市的新奇外,带给李敏更多的,是冲击。
大城市的繁华,极高的物价,身边优秀的同学们,和每个月只靠几百块研究生补贴活着的李敏格格不入。
因为没有共同话题,在同学中李敏就像是个局外人。
在及其强烈的打击下,李敏的心态开始不平衡,她开始怨天尤人。
然而带着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她遇到了一个学长,博士生陆炎。
作为年纪轻轻就当上博士的陆炎,他自然是十分聪明,不仅参加了众多科研项目,而且还获得众多知名奖项。
不仅事业上成功,陆炎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唯一不好的就是他的妻子是家里的独生女,有些娇纵。
但此时心态已经扭曲的李敏并不在乎陆炎到底有没有家室,她只知道只要勾搭上陆炎,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就会变得轻松。
于是李敏带着温柔和体贴,时常出现在陆炎面前,并在不久后,和陆炎发展成情人关系。
有了陆炎的帮助,李敏异常顺利地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甚至陆炎还直接帮她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原本李敏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按理说她已经能靠上海交大的硕士学位找到很好的工作了。
但这段经历让李敏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陆炎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员。
这就意味着,如果李敏能进复旦读博,那么在陆炎的帮助下,一定会无比顺利。
也就从此,李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陆炎的辅导下,李敏成功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博士。
然而等她到了复旦上学的时候,李敏发现,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十分优秀,不仅有官二代,还有富二代以及一位长相不错的博士生。
或许是天赋异禀,李敏对于男女交往方面无师自通,凭借“欲擒故纵”的方式,成功俘获了三个人的心。
而李敏通过辗转于四个男人之间,成功获得了不少好处。
官二代男友用自己的关系帮她得到公费留学的资格。
富二代男友提供了这一过程中全部的花费,而长相好看的男友则是给李敏提供了情绪价值。
作为认识最久的陆炎,则是帮她完成博士论文。
在这四个男人的帮助下,李敏的在复旦的博士生活可谓是顺风顺水。
对比其他三个男友,作为一开始就和李敏交往的陆炎则对其更加掏心掏肺。
不仅在生日的时候送房送车,平时奢侈品以及名牌服饰更是一样不少。
最开始,相信李敏对于陆炎的付出是感动的,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付出在李敏眼中也就变得习以为常。
临近毕业,李敏狮子大开口,张嘴就像陆炎要5篇SCI论文。
然而博士毕业的标准其实只需要一篇SCI即可,此时李敏一下子要五篇,无非是想一次性把陆炎榨干再抛弃罢了。
但陆炎不仅觉得两人是真爱,还十分卖力地帮李敏做研究,连自己的妻儿都弃之不顾。
此时的李敏已经拿到出国的名额,等她回来,就可以直接找个211大学引进,以副教授的身份开始她的下一阶段人生。
此时身份,地位以及财富都有了的李敏在毕业的时候,向四位男友提出了分手。
其他三位男友只是觉得自己被利用心里不大舒服,但陆炎实打实的心碎了。
原来为了能够和李敏在一起,他不仅掏出自己的积蓄,还和自己的妻子离婚了。
如此奉献,最后只换得一句分手,任谁都无法接受。
于是在留下遗书后,陆炎选择服药自杀,尽管最后被救下来,但他的身体也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这件事引起了复旦大学的注意,最终,李敏因为这件事在学术圈声名狼藉,最后只能待在海外。
希望每一个科研人员引以为戒,不要学术造假,制造一个干净的学术氛围。